一周中有3天,尹創業都會花上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驅車從東莞趕來佛山,因為他的二次創業企業大森環保擴展到了南海瀚天科技城。頭上幾縷同年人中少見的白發顯得很突兀,“還好只是白發,沒有掉發”,談笑間他承認“創業苦,也很累,有時累得像條狗,也要咬緊牙堅持下去,但正是因為年輕,才不怕折騰。”
如今郁郁蔥蔥大樓林立企業扎堆的南海翰天科技城,10年前還是一片零亂的廢舊鋼鐵市場及低矮平房,建筑面積高達70%,容積率卻不到0.5。10年后,這里搖身一變成了國家環保產業聚集區。
搖身一變的尹創業也沒有想到在4年前他還從事著與環保毫無關系的職業,但是如今,卻在環保領域小有成就,畢業5年,創業兩次。考過公務員,當過企業策劃,干過董事長助理,最后卻白手起家踏入環保行業,“致力于切實有效的環境保護”。
國考失利職場努力
按照自己的畢業規劃,如今的尹創業應該是某個單位的公務員,過著比較穩定的生活,而他人生之前的20年都是如此規劃。為此,大學報考志愿的時候,他特意挑選了華南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專業。
很不幸,生活的軌跡并沒有沿著年少時的夢想滑行,“當時報這個專業就是為了能當上公務員,卻在報考心儀崗位的時候受到了專業限制”。退而求其次的他選擇了東莞市國土局,“成績出來后,分數相對也高,但是僅僅這一個崗位就由4800多個人報考,競爭很激烈”,對于這次失利,他記憶猶新。
經受現實的洗禮后,尹創業并沒有讓失意的情緒將自己浸泡太久,不久他就進入思源經紀(SYSWIN)位于東莞的分公司的策略投資部,主要負責收集所有樓盤的真實銷售數據,編制投資報告,撰寫營銷方案和策劃方案。
8個月后,頂頭頭上司辭職單干打破這一現狀。在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賦閑的他上榜當地鎮政府的失業人員榜單。恰逢此時昌明集團邀請當地鎮政府推薦一名董事長助理,得知消息的尹創業,抱著試一試的心態與20多人一同參加了面試。
幸運的是他被成功錄取,“當時參加面試的有許多人,可能只有我對薪水報酬沒什么要求,所以被錄用了,我當時心里就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去的。”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尹創業認為,正是這份新工作,讓他接觸到環保行業,才有了后面的創業故事。
尹創業回憶,當時恰逢國家環保新政不斷,項目環保考核趨嚴,自己所在的集團有兩個項目由于負責人對環保業務不熟悉,在環保審核方面遇到難題,項目拓展部經理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協助處理,并最終讓項目順利開展。
“我意識到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并且今后或將影響很多項目的開展,于是我全程跟進最終完成任務,也開始對環保行業有了初步認識。”
與此同時,2012年《環境保護法修正案(草案)》首次提請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八次會議審議,這是環保法實施23年來首次修改,草案明確表示,要加大處罰違法企業力度,并且納入政績考核。
根據環保部等部委聯合啟動的全國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基本情況調查顯示,我國環保產業從業機構約2.4萬家,上市公司約400家,年營業收入約3萬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0%,環保產業當時正處于快速發展期,有望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尹創業認為機會來了,在擔任昌明集團董事長助理一年后,基于在兩份工作中積累的經驗,以及對環保行業的認識,尹創業決定抓住這次機會辭職創業,之后迅速與兩位朋友合伙組建公司,由此踏上了4年的漫漫創業路。
遭遇“合伙人”尷尬
真正促使他下定決心的是兩個志同道合的朋友答應和他一起干,僅在一次宵夜后,3人便籌集10萬元資金,開始創業旅程,而此前并沒有任何準備。
“我們是做環境咨詢服務起家,主要包括水土保持方案、環境影響評價等,先前一份工作讓我接觸了很多樓盤和省市重大項目,利用這些經驗和資源,我們公司抓住了更多發展機會,便慢慢壯大起來。”
尹創業回憶,“第一個月用完資金以后,第二個月就接到了一個項目,當時也沒想過萬一沒接到項目會怎樣,反而覺得只要繼續拼下去就會有好的結果。”他把掘到的第一桶金歸功于自己和合作伙伴的努力,還有上天的眷顧。
一開始,創業并沒有想象中的順利,盡管只是做環境保護咨詢這一塊,但是自己不懂,只能從外部請人,并送到其他企業培訓,除此之外還得支付房租等支出,很快啟動資金就用完了,但卻硬是憑借一股拼勁堅持了下來。
“一年下來跑了60000公里,日均200個左右的電話,晚上工作到深夜,第二天7點起床又一直工作到晚上,這種狀態持續兩年,你能理解嗎?”尹創業繼續說到,“公務員的四平八穩和創業的奔波,甚至是“居無定所”使得自己的人生完全變了樣,正是這種不如意才造成精彩斑斕的生活。”至今他的微信朋友圈里還寫著,“最終被用以塑造你的是你所走過的那些艱難,而非浮名虛利”。
此時一個來自市場的利好消息是,公開數據顯示,2013年最高法最高檢司法解釋出臺后,我國環保部門向公安部門移送的案件有700多起,超過了以往10年移送案件總數。
國家對環保的重視讓同行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加上當時環保部門對違法排污企業的打擊力度在不斷加大,他判斷各地治理環保的決心只會有增加無減,于是他調轉方向跳出環保咨詢的紅海,轉而一頭扎進環保工程領域。而因為對行業形勢的預判成功,尹創業與其合伙人上演了現實版的“中國合伙人”,并在創業第一年便盈利數百萬。
第二年,正當尹創業想要大干一場時,另外兩個合作伙伴卻強硬地提出了與他相反的經營理念,“在公司的戰略發展上存在不可調和的分歧,只能選擇與合伙人“分手”,尹創業表示,這是現實版的“中國合伙人”的持續上演,而這種尷尬他自己也沒有預料到。
二次創業“西游”佛山
“企業要做環保評價,手續很多,要找很多個公司去做。但現在我們就把它作為一整條產業鏈去做,從評估報告到工程設計、設備制造以及施工驗收,正是因為市場上缺少這樣的公司,所以我才要做,才有機會發展起來。”第一次創業的結束,并沒有讓尹創業退卻,反而更加堅定。
就在此時,東莞市環保系統2013年工作總結報告出爐,2013年東莞共查處環境違法行為1743宗,罰款6204萬元,分別比前年增長了104%和112%。當時是近幾年來東莞環保罰款金額最高的一年。
“有了第一次創業打基礎,后來就輕車熟路了,用現在的話說就是有套路了。”在這種環保嚴查的環境下,尹創業帶著借來的2萬資金和追隨而來的3位同事,開始了人生中的第二次創業,成立大森環境科技有限公司。
為了打開市場,尹創業采取低價高質策略切入市場,但這一方式也遭到了同行的抵制,有一些企業的人就認為無法保證質量,甚至進行詆毀。
對于創業初期在資金方面的窘迫,他笑著說,“有一次已經快談成一單是市重大項目的環保生意,對方也很滿意我們的服務、價格,但由于看到我開的是一輛日產天籟,而競爭對手開的是一輛寶馬,便懷疑我們的實力,決定不與我們合作”。
這一切源于他的凈身出戶,他認為既然經營理念不同,那就不如出來單干,一分錢不拿,日后好相見。“直到現在也和當時的創業伙伴有聯系,只不過座駕換成了奔馳,為了業務和安全。”他說。
時間來到2015年3月,東莞市環保局正在全市尋找環保示范工程,尹創業以極大的魄力說服合作的家具廠,讓其接受政府部門的環保檢驗,并主動邀請環保局領導對其環保工程進行檢查。尹創業這一看似“冒險”的行為為他帶來市場與口碑的雙重效果。
根據尹創業提供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成立兩年的大森環境科技有限公司盈利過千萬,公司及施工人員已經過百人。此時,尹創業決定西進,挖掘進一步開拓佛山市場,經過一番考察,他最終鎖定了佛山瀚天科技城布局業務分公司,開始“西游記旅程”和他的雙城生活。
從小學就開始寄宿的尹創業自小養成了獨立的習慣,“2015年8月去了日本考察,認識了很多佛山企業負責人,他們的工匠精神也吸引著我,令我對這片土壤非常親切。”這種與工匠精神在某種程度上耦合的性格,成為他來到佛山的原因之一。
與此同時,他發現佛山作為國家環境服務業華南集聚區,市場潛力巨大。佛山中小企業眾多,政府部門對環境整治的力度每年有增無減。
此前他不知道的是,早在“十二五”期間,佛山就在大力整治工業污染。數據顯示,過去5年,佛山4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年均減排5%,以二氧化硫為代表的工業污染大幅改善,年均濃度下降約50%。
談到大森環保在佛山未來的發展時,尹創業說到:“佛山是一個抱團發展,敢于創新的一個城市,現在我們在佛山還是夯實基礎的階段,看中佛山的工業潛力和提升環境的決心。只有不斷的吸取經驗,學習先進的技術,在實踐中改進,我們才能做得更好。”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