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談及銅電纜的優勢時,不少人最先想到的可能是銅的電阻率低、載流量大、延展性好、抗拉強度高、耐高溫耐腐蝕等方面。殊不知,作為一種可100%被再利用、儲采比高的金屬資源,當銅作為電纜材料進行大規模推廣時,其對可持續發展的貢獻更是不容小覷的。
首先,銅的再生性能使其能夠被不斷循環利用。理論上來說,銅可以被百分之百地回收利用。并且,無論經過多少次回收,銅在經過精煉之后都能保持其延展性、導電和導熱性及抗腐蝕等基本屬性,具有極佳的再生性能。這意味著銅雖非“采之不竭”,卻可以在被消耗的同時不斷地進行補充和累積。據我國國土資源部預測,2050年前后,我國人均銅累積量將達到峰值,而國內循環利用銅即可完全滿足消費需求,銅在我國將不再是一種長期短缺的資源。不僅如此,從生態保護的角度來看,發展銅的再生利用,可以有效避免開采過程中產生的能耗和固體廢棄物的排放,在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層面上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銅的儲采比高,能夠保證較長的可開采及使用年限。長久以來,“中國富鋁缺銅”的說法一直塵囂甚上。在很多人的概念中,相比其他資源而言,我國銅的儲存量并不高,至少從儲量上來說,銅絕對不占優勢。但這個概念背后其實存在一定的誤區。這就不得不提到“儲采比”的概念。儲采比又稱回采率或回采比,指年末剩余儲量除以當年產量得出剩余儲量,按當前生產水平尚可開采的年數。根據我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有關數據統計,2014年,我國銅礦產資源探明儲量為3000萬噸,儲采比為19左右,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而同年鋁的儲采比僅為7,比2003年下降了近20。因此,從儲采比這一點上來看,銅資源相較于鋁而言,也更有保障。
最后,除了中國本身銅儲量不斷增長以外,我國對海外銅資源基地的投資與開發建設也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自1990年代中期開始,國內企業積極貫徹落實“走出去”發展戰略,通過國際合作,建設了一批穩定的海外銅資源基地。鑒于銅礦開發周期長,這些資源多數會在2015到2020年間投產。這也為我國銅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增添了有力保障。此外,智利、秘魯等國作為我國從海外進口銅的主要渠道,都有大量銅資源的供應,且政策穩定,有利于我國銅的進口。而銅價格連年持續下跌,也為中國進口銅和增加銅的存儲量提供了便利。
電纜作為電力傳輸的重要載體,在世界上任何一個通電的角落,無論是家居領域還是商業領域,都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國由于銅資源緊缺,曾一度采取“以鋁代銅”的措施,用以節約成本,規避“無銅可用”的風險。而如今,隨著政府越來越重視節能環保和循環經濟、積極扶持和開展銅資源的再利用,加大力度收購和利用海外礦產資源,加之銅的儲采比更高,銅電纜在社會基礎建設方方面面的應用也必將更加深入和廣泛。(來源:機經網)標簽:銅電纜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