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已經成為國家核心戰略之一,一舉一動自然備受社會各界的關注。從2012年首次提出概念至今,尤其是全國首批16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已歷時一年,暴雨來襲,為何海綿城市難成吸水海綿?本篇,試圖以今年入汛以來武漢內澇為例,分析一二。
今年7月初,對武漢城區最大的影響不是長江洪峰,而是城市內澇。
從6月30日開始的一場罕見強降雨,讓武漢市的部分地區陷入“一片澤國”。盡管7月7日開始天空已經放晴,但還未褪去的漬水仍在拷問,我們的“海綿城市”究竟去了哪里?
40個東湖水給武漢澆了個“透心涼”
從6月30日開始本輪降雨把武漢市淋了一個“透心涼”。天空不是在四處“澆花”,而是好像直接往下“潑水”。
從6月30日20時開始至7月6日10時,武漢國家基本氣象站記錄的本輪強降雨已累計降下560.5毫米。這場降雨突破了武漢自有氣象記錄以來的周持續性降水量最大值。
武漢的氣象新聞習慣用“下了幾個東湖”來形容當地的雨量。如果把武漢站記錄的560.5毫米降雨量乘以武漢的土地面積(按8494平方公里計算)得到總 雨水量,然后再除以東湖的最大水容量(約1.2億立方米),本次武漢一周累計降雨量,相當于下了約40個東湖的水體體積。作為曾經全國最大的城中湖,一個 東湖的最大水容量相當于8個西湖(約1429萬立方米)。
這么大量的水在短短幾天之內降落到地面,在短時難以排出的情況下,積水成了這幾日關于武漢消息最密集的一個詞匯。
為了不讓下游城市既防外洪、又戰內澇,7月6日和7日上午,長江防總連續下達了兩道調度令,讓三峽水庫出庫流量由31000立方米每秒減小至25000立方米每秒后,繼續減小至20000立方米每秒,進一步緩解下游地區的防汛壓力,也為下游排澇留出空間。
盡管如此,在7月7日天氣轉晴之前,武漢城區的漬水仍然較為嚴重。
累積水量已經超過天然“海綿”排水極限
為何水難以排出,首先是連續的暴雨已經超過了城市的天然河湖體系所形成海綿系統的排水極限。
據當地媒體報道,本輪強降雨,武漢的光谷和南湖片區是漬水最為嚴重的地區,而這兩個片區都集中在武漢市內長江南岸的武昌地區。
據了解,武昌地區以武珞路和珞喻路為界,北側城市排水走東湖、沙湖水系,通過羅家港排入長江,南側城市排水走湯遜湖水系。光谷和南湖兩片漬水嚴重區域的排水主要依靠湯遜湖水系。
整個湯遜湖水系包含了湯遜湖、南湖、野芷湖等湖泊,并由南湖連通港、巡司河、青菱河連接各湖泊和長江,最終經湯遜湖泵站這個唯一排江口匯入長江。湯遜湖 水系北起武珞路、珞喻路,南至江夏八分山、大花山,西臨長江,東至東湖高新三環線,整個流程長達20多公里,江夏區、武昌區、洪山區等地420平方公里內 的雨水全都匯集在此。
進入到梅雨季節以來,武漢已經歷了4場強降雨襲擊,湯遜湖水系中的多數湖泊調蓄空間已滿。“暴雨頻下,水位跳漲,就像一個水袋子,水滿了雨還在下,對周邊排水管網形成頂托,低洼處易漬水,水又退得慢?!蔽錆h市防辦排水處負責人在當地媒體上表示。
據前期武漢市防汛辦的研判,僅湯遜湖水系中的南湖,其水位每增加0.1米,需要24小時退水。而這次降雨過程中,強度大,雨量大,已超過現有排水能力。
事實上,由于水利部和國家防總今年汛期之前就多次預警可能出現洪澇災害,武漢市在疏通自然水系上面已經提前了一些準備。今年6月以來,騰出湯遜湖水系的庫容、提升水系的過水能力已成為各方共識。
今年6月17日,武漢市將分隔大、小南湖達半個世紀的堤埂扒開,使得兩湖水系連通,打通了南湖東、北部地區雨水進入原小南湖的通道。6月22日至24 日,武漢將南湖連通港的港渠整體寬度從10米擴至30米,原先彎道還“裁彎取直”,南湖連通港的過水能力得到較大提升。從實際效果來看,這些工程發揮了一 定的作用,但仍抵不過雨量過大的沖擊。
參與過多地海綿城市項目建設的中國中冶海綿城市技術研究院院長周啟國對第一財經表示,水能 否順利排出去,要看兩個方面的因素,即地下排水管的排水能力和地表水的匯集能力?,F在問題一般出現在后者,地面上阻塞物過多,水流不過去,所以暴雨一旦來 得又急又猛的話,排水能力就跟不上。
他以武漢為例,雖然武漢在去年就開始建設海綿城市,但這是一個從局部到整體的完善過程,“武漢是個豐水城市,地下水位高,水多,難以排得出去。加上這次暴雨強度太大,太集中了?!?BR>
持續填湖降低天然水系排水能力
天然水系排水不暢,還有填湖問題始終作祟。
曾經“百湖之城”武漢,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開發,近90個湖泊因造田、建城而消失。其中,僅沙湖面積由2001年的4.7平方公里縮減到2013年的3.08平方公里。
因為不斷的填埋開發,分塊切割隔斷了原來江湖聯通的自然蓄水、排水體系,減弱了城市對降水的蓄積消納能力。同時,被填湖地區地勢低洼加上排水不暢又加重了漬水發生的幾率。此次武漢市積水嚴重的部分小區,正是建設在通過填湖形成地段的新樓房。
武漢的填湖問題多次得到中央媒體的關注,《人民日報》在2015年年初曾刊登文章,喊出了一句“武漢,再也不能填湖了”。
在媒體的記錄中,2012年5月31日武漢市委、市政府工作會上,湖北省委常委、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曾表示,“沒有一座城市有武漢這么多的湖,但如果不 能保住,我們就會背上千古罵名”。2015年1月9日,武漢市人大審議通過了《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以及《武漢市湖泊綜合管理考核辦法》,要求市區現有 的40個湖泊,轄區內的166個湖泊一個都不能少、湖泊面積一寸也不能縮小。
在越來越嚴厲的監督下,武漢的填湖問題得到很大程度的遏制,但控制填湖仍是一個綜合性問題,目前恐怕還難談根治。
這幾年,武漢每年都要開展電視問政,關于填湖、關于漬水,一直是市民關注的熱門話題。距離7月18日武漢電視問政還有不到兩周的時間,盡管武漢出臺了條 例、修筑了工程、設置了湖長,出臺落實了一系列防止漬水的舉措,但今年的武漢內澇可能還會讓不少武漢當地被問政的官員汗顏。
人工“海綿”建設需要一張圖、一盤棋和一張網
除了天然湖泊的蓄水排洪,人工的排水體系建設也是確保城市遠離內澇的重要一環。
武漢是國家去年確定的16個海綿城市試點之一。周啟國表示,海綿城市強調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簡單來說就是將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統的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結合起來,讓城市像海綿一樣,降雨時吸水,干旱時吐水,防止出現城市內澇。
在被確立為海綿城市試點后,武漢市水務局曾發布《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根據該方案,開展青山和四新兩個示范區試點工作,計劃三年投資162.9億元,實施項目455個。計劃到2017年,兩大示范區內澇防治標準提高到20年一遇。
根據該方案,至2017年末,武漢爭取實現城市雨水管理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青山示范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70%,四新示范區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80%;年徑流污染控制率不低于50%。
2015年4月,距武漢市被確定為海綿城市第一批試點建設城市不久,中國中冶便承接了武漢市海綿城市建設課題研究這一項目,其實施的武漢市青山區臨江大道作為武漢市首條“海綿示范路”正式進入建設階段。
該路段共約4公里,即將完工的300米示范段。在已建成的道路邊,整個路面向花壇微傾,花壇比路面低。
據該項目的建設工程師介紹,采用下沉式綠化帶,正是這條“海綿道路”的特點之一。綠化帶最低處比路面低45厘米左右,花壇與道路連接處有雨水口,一旦下 雨,雨水順著傾斜的路面經雨水口流入花壇內側的沉淀池,淤泥、雜質在此沉淀、過濾,雨水繼續下滲到花壇內,被喜水植物根系吸收,達到儲存雨水的作用。如果 下大暴雨,超過一定的雨量,花壇內積蓄的水便會通過花壇中央的溢流口排入城市泵站。
就在此次暴雨中,當地媒體曾經在7月1日實地探訪了這條路段。暴雨中,機動車道和人行道上也沒有積水。
目前,包括武漢在內的海綿城市試點地區的海綿項目建設還正在進行之中。海綿城市的建設涉及規劃、建設、市政、園林、水務、交通、財政、發改、國土、環保 等多個部門。如果不能打破管理體制的障礙、做不到“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勢必事倍功半,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周啟國表示,海綿城市不僅僅是涉及對水的利用,還囊括了城市建設的各個方面,牽扯到多個部門,是整個城市的事情。絕大部分地方政府對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性 認識非常到位,在大力推廣這個理念,但是有些地方認為這只是單純的排水項目,把它變成一個部門的事情,這樣推動起來比較難。
周啟國還建議,大力推進海綿城市項目的設計施工一體化。
“建設部一直在推進設計施工一體化,以節省成本,以及確保工程進度和整個建設的水準,事實上這也被證明了的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海綿城市的建設更要 推行設計和施工的一體化,因為它的技術含量很高,是城市各方面建設的集成,系統化考慮的因素也比較多”,周啟國說,推進設計施工一體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 責任清晰。以前,項目一出問題的話,設計方和施工方就容易互相推諉。
除了建設與規劃,資金建設海綿城市需要突破的障礙。
海綿城市建設項目體量大,需要較強的資金運作能力,在當前地方財政收入增速放緩的情況下,很多地方都希望用PPP的方式來建設。但僅靠企業一方也難以承擔PPP所需要的資金,金融機構也早已進入到這個領域。
比如,中冶集團與郵儲銀行共同設立1000億產業基金支撐新興戰略產業發展,同時積極采取國家推行的PPP模式,聯合社會資本共同承接項目。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同中國交建也共同發起成立了規模150億元的“中交建壹期基金”來投向基礎建設的PPP項目。
今年年中的城市內澇有可能倒逼海綿城市建設繼續提速。
目前,北京、天津、大連等14個城市進入第二批試點名單。長城證券一項研報認為,保守估計,到2020年海綿城市累計投資規模有望達到1.9萬億元,到2030年有望達到7.6萬億元。
海綿城市建設還需地下管廊配套加持
利用海綿城市,雖然能把雨水蓄積,但在雨量過多是仍需要有效的排水通道。為了進一步強化城市的排水能力,周啟國表示,綜合管廊是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很重要的工程設施,是一種新的建設理念和模式。如果排水用管廊的模式,排水能力就很強大,水流進來就能排走。
地下綜合管廊是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設電力、通信、廣播電視、給水、排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線的公共隧道,將有助于消除反復開挖地面的“馬路拉鏈”問題和蜘蛛網式架空線的情況,并提升管線安全水平和防災抗災能力。
此前,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海綿城市要與棚戶區、危房改造和老舊小區更新相結合,并和地下管廊建設結合起來,要在城市新區、各類園區、成片開發區全面推 進海綿城市建設,在基礎設施規劃、施工、竣工等環節都要突出相關要求。增強建筑小區、公園綠地、道路綠化帶等的雨水消納功能,在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擴大 使用透水鋪裝。
盡管申報的項目較多,但包括珠海、昆明等地實施的地下管廊項目主要在新建城區配合新建道路實施,而老城區如何實施地下管廊仍是需要突破的課題。
周啟國也分析,綜合管廊如果在城市建設一開始或者在新城區建設之初就規劃進去,水當然能最大限度地自流,也能節省投資和管理費,不過現在很多是老城區,在這些地方推動起來難度較大。
2015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推進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擴大公共產品供給,提高城鎮化質量。從全國來看,地下管廊已經開啟了一個萬億級的市場。
“僅在2015年城市地下綜合管廊試點城市評審工作中,共有142個城市申報建設地下綜合管廊工程,總投資8907億元,已經吸引了眾多企業加入。
中冶集團黨群工作部宣傳處副處長于博向表示,為了進一步搶抓綜合管廊、海綿城市等新興產業市場機遇,中冶集團率先設立了中國中冶管廊技術研究院、中國中冶海綿城市技術研究院、中國中冶美麗鄉村與智慧城市技術研究院,已經成立了國內首家管廊專業化公司。
2016年5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考察湖北武漢CBD地下綜合管廊施工現場時曾說,我們的城市地上空間高樓林立,發展勢頭很好,但在地下空間利用的深度 和廣度上,與發達國家還有較大的差距。地下空間不僅是城市的“里子”,更是巨大潛在資源。要積極探索PPP模式,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地下管廊建設,這是 城市品質提升的重要舉措。
(原標題:從武漢內澇剖析:海綿城市如何真正成為“吸水海綿”)
(來源:環境工程微信)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