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25日,全國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聯盟2016年年會在黑龍江舉行。農業部農產品加工局副局長潘利兵在會議中發表講話。他指出,隨著馬鈴薯主食加工技術裝備研發不斷突破、主食產品開發種類不斷豐富、產品市場覆蓋率不斷提高,可以預見“十三五”時期,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將成為主食加工業中較具活力和發展前景的領域。
馬鈴薯主食化布局或將撬動百億市場今年2月份,農業部正式發布《關于推進馬鈴薯產業開發的指導意見》,將馬鈴薯作為主糧產品進行產業化開發,到2020年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1億畝以上,適宜主食加工的品種種植比例達到30%,主食消費占馬鈴薯總消費量的30%。數據顯示,我國目前已經形成包含馬鈴薯主食、馬鈴薯休閑食品、地方特色馬鈴薯食品等六大系列240多種產品。業內人士認為,馬鈴薯產業化發展將會撬動百億級市場。
目前,我國的馬鈴薯畝產1噸左右,1億畝的面積意味著我國年生產將超過1億噸,按照計劃將其中30%、即3300萬噸馬鈴薯進行加工,也就是說,未來四年產業發展需要投入至少50個億元級項目,還要再加上馬鈴薯全粉加工成面粉、面條、饅頭等項目的投入,馬鈴薯產業化帶來的經濟效益是不可估量的。
除了馬鈴薯本身帶有的市場價值,健康飲食理念風起則加快了馬鈴薯市場的繁榮。據測算,一個3兩重的馬鈴薯,可提供人體每天所需維生素C的45%、所需鉀的21%,使它獲得“地下蘋果”的美稱。而且,馬鈴薯富含膳食纖維,脂肪含量低,有利于預防高血壓、高膽固醇以及糖尿病等,符合從“吃飽”向“吃好”轉變的消費理念。所以,不論是馬鈴薯做菜、馬鈴薯粉,還是以薯片為首的休閑食品都受到了廣大人群的青睞。
馬鈴薯深加工機械化建設一馬當先
近年來,我國農業部扎實推進馬鈴薯主食加工產業開發工作,其中重點突出了技術裝備研發上的建設,并獲得良好成績。針對馬鈴薯中不含面筋蛋白,馬鈴薯主食加工存在成型難、易斷條等問題,成功研發真空和面、恒溫恒濕熟化、綾織復合壓延、單/雙螺桿擠壓成型技術等關鍵加工技術;優化產品配方,將馬鈴薯主食中馬鈴薯占比提高到50%;試制家庭用馬鈴薯面條機、大型馬鈴薯擠壓面條生產線、馬鈴薯饅頭生產線設計研發工作。目前僅農業部研發團隊,就形成核心專利120余項,部分馬鈴薯主食已實現連續化生產。
食品加工企業也非常看好馬鈴薯深加工的市場前景,在自身資源和技術能力有限的狀況下,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設備。例如曲靖市在馬鈴薯深加工開發中,就大舉引進了荷蘭的機械設備和先進技術,以生產世界一流的馬鈴薯系列產品。其中包括,油炸薯條炸油抽取和回收系統、節能與能源回收再利用系統、大規格滾筒干燥機等先進馬鈴薯加工設備和馬鈴薯種植機械,還有蒸汽去皮、光學揀選等專利加工技術。
業內人士表示,馬鈴薯要想翻身做主食,未來就需要淘汰產能低下的初加工企業,加大產品研發投入力度,完善深加工生產線建設,改進主糧化加工工藝,以提供口感良好、質量上佳的多元化產品。這對于我國食品機械設備行業來說,既是巨大的商機,也有不小的壓力。雖然國家在政策和金融上都大力支持發掘深加工產品的市場空間,但是加工環節和市場配套設施建設還需改進,要想真正全面實現馬鈴薯產業化,完備的機械和成熟的工藝仍是重中之重。
小編結語:馬鈴薯深加工布局主食化,必將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在此機遇下,馬鈴薯加工機械的需求將進一步釋放。但是業內也需認識到,產品創新、技術破壁永遠都需要被放在突出位置,產品類型單一、不適應現代生產就會被淘汰。
(來源:機經網)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