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為,“白銀案”告破是因為基因技術的進步,其實Y-DNA遺傳標記技術已有30多年歷史,警方也并非第一次使用。位列“中國四大謎案”之首的一樁陳年懸案告破,受害人家屬得到欣慰的同時,傳統的DNA技術以及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也都跟著走紅了。
公安部刑偵局8月27日發布消息,1988~2002年間強奸、殺害多名女性的犯罪嫌疑人高承勇在甘肅省白銀市落網。高承勇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甘蒙“8·05”系列強奸殺人殘害女性案(白銀案)成功告破。
由于幫助辦案人員找到犯罪嫌疑人的是一種叫作Y-DNA遺傳標記的技術,有人將該案的最終告破歸因于基因技術的進步。事實上,Y-DNA遺傳標記技術已有30多年歷史,是一項十分成熟的技術,警方也并非第一次使用。
相比Y-DNA遺傳標記技術,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更為先進,基于新技術,尋人(尋親)或許將不再是一件難事。未來,在醫療健康等領域,基因技術將開啟一個新的千億級市場。
Y染色體檢測技術立功
提及司法偵破中的基因技術,很多人都會覺得“酷炫”,因為偵查人員可以僅憑現場的血跡、精液、指紋等身體特征線索,就能在茫茫人海中鎖定犯罪嫌疑人。
事實上,從線索到鎖定嫌犯,中間還要跨越巨大的數據庫鴻溝。
甘肅省白銀市在1988~2002年先后發生了9起女性慘遭入室殺害的案件。其間,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昆都侖區也發生過兩起類似案件。
雖然歷次罪案現場都留下了數量不等的血跡、精液、指紋、足印等線索,但因為上世紀90年代西部地區的街頭幾乎沒有監控探頭,案發前后也幾乎沒有目擊者和間接證人,警方一直未能查出兇手的身份。
直到近期,與案犯同姓氏的遠房堂叔因為在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犯了罪被監視居住,白銀警方采集到了他的血樣,經Y-DNA檢驗分析后發現,結果與“8·05”大案嫌犯的Y-DNA信息相符合。這一初步檢測的結果表明,案犯與此人有相同的Y染色體遺傳,是同一家族的男性成員。
警方隨后啟動家系排查,對其家族上下直系男性逐一篩排分析,尤其是警方已經掌握的嫌犯的大致年齡,最后確定此人的遠房侄子高承勇具備作案條件。
高承勇歸案后,其本人指紋和DNA與案發現場的指紋和DNA相同。經審訊,案犯對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30多年的老技術
很多人認為,白銀案最終告破是因為基因技術的進步,其實Y-DNA遺傳標記技術已有30多年歷史,警方也并非第一次使用這一技術。
Y染色體鑒定為基礎的姓氏檢測,是一項生物技術,最早來源于親子鑒定技術。DNA中有一種特異性的堿基序列稱短串聯重復順序(ShortTandemRepeat,STR),Y染色體上的STR稱Y-STR,具有家族特異性。
目前已在Y染色體上發現30個左右的STR標記物,通常選取其中6~10個標記物即可滿足姓氏檢測鑒定的基本要求。另有數據顯示,如果把中國12.5億的漢族人口按照Y-DNA的家系來區分,中國大約有100萬個姓氏家系。
華大司法研究人員張博士透露,2006年8月告破的陜西漢陰邱興華案也用到了這一技術。
在山陰道觀鐵瓦殿殺害了10名道觀管理人員和香客后,邱興華逃離現場。公安人員從他抽過的煙蒂攜帶的脫落細胞上,進行了Y-染色體DNA檢測,加上相關證人的描述,確定了邱興華是犯罪嫌疑人并對他進行了抓捕。
Y-DNA遺傳標記技術出現了30多年,公安應用也較為廣泛,只是普通人并不常接觸。當然,這一技術的應用對于數據庫內的DNA樣本量也有一定要求。
在業內人士看來,DNA技術用于司法破案的震懾作用比實際作用更大,只要在案發現場發現任何蛛絲馬跡,公安人員就能通過一定的科技手段找到犯罪嫌疑人。
千億級市場待開啟
隨著新一代基因測序儀的出現,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也將更多在司法領域“大顯神威”。
張博士表示,比如新技術可以進行“基因畫像”,和傳統的畫像方式相比,基因畫像更加逼真。同時,對于一些復雜的犯罪現場,犯罪嫌疑人的DNA非常微量,可能還混雜了細菌、微生物等,用傳統的技術無法檢測,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都可以解決。
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雖然更高效,但在司法鑒定中的推廣比較慢,原因之一是成本高。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的成本與之前的技術相比,實現了“超摩爾定律”的降低速度,個人全基因組數據從最初的30億美元,降低到目前的1000~1300美元左右,如果這一成本在幾年內有望降低到100美元甚至更低,那普通人都可以到專業的基因機構存儲自己的DNA信息。
除了抓捕犯人,讓走失的老人或兒童回家,也是DNA信息的重要作用。如果一名孩子或老人錄入過DNA信息,一旦走失,被公安人員發現后,便可通過DNA信息比對,迅速找到失散的家人。
基于尋人(尋親)目的而存儲的DNA信息不需要存儲個人全基因組數據。張博士表示,只需要存儲一些中立DNA,就能在茫茫幾十億人中確定并找到唯一的個人,也不會涉及這個人的功能基因和疾病信息。
盡管市場上也有一些基因檢測公司推出瞄準兒童走失的“基因ID”產品,但是,國內像華大司法一樣具備司法部核準的第三方鑒定機構且掌握新一代基因技術的機構并不多。
有些走失了孩子的家庭,父母并不知道可以通過孩子用過的牙刷、鞋襪提取到DNA信息,存儲下來,未來如果孩子再有機會錄入DNA信息,就能通過比對找到父母。
華大司法近期推出的公益項目,就是免費幫助丟失兒童的家庭建立DNA檔案,但是至今只有三個家庭主動向華大司法求助。
“存儲DNA的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無論在哪兒都能找到家人。”張博士說。
除了尋人,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還能用于親子鑒定。張博士表示,傳統的DNA分型技術只能在孩子出生以后或通過羊水穿刺這種有創方式來進行取樣,確定孩子和父母之間的血緣關系。而利用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僅通過抽取懷孕媽媽的外周血,就能盡早知道親子信息。
事實上,新一代基因測序技術除了司法領域的應用外,在臨床醫療領域,很多基因測序公司已經研發出貫穿整個生命周期的產品,個體化醫療的時代正在被基因技術開啟。
比如,懷孕前可以做夫婦雙方的遺傳病基因檢測,針對一些有經常性流產史的人也可以對流產組織進行基因檢測輔助診斷,新生兒出生后可以做遺傳代謝病、遺傳性耳聾等兒童期高發遺傳病檢測,做到防患于未然。
針對腫瘤基因檢測,可以通過抽取外周血檢測與腫瘤相關的508個基因,可以指導個體化用藥,以及預測家族遺傳性腫瘤的風險,在一些癌癥治療中,基因檢測也可起到常規用藥指導的作用。
業內人士表示,如果這些檢測產品能夠經過監管部門審批,和醫療機構合作,進入臨床使用,基因技術打開的將是一個千億級的市場,而現在正處于市場看到光明前的黑暗期。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