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以來,環境保護部連續出臺政策,要求各級環保部門從今年9月開始公開污染源環境監管信息,并要求從明年起國家重點監控的1.5萬多家企業,須通過環保部門網絡公布排污信息。這表明了環保部加強污染源環境監管信息公開的決心。
企業是污染治理的責任主體。記者在陜西采訪時了解到,石油和化工企業尤其是國有大型化工企業感到了空前壓力,普遍認為污染源信息公開是大勢所趨。他們紛紛表示,將通過輿論監督促進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繼續加大環保投入,加強內部管理和技術改造,從源頭減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化工行業形象。隨著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一些陜西化工企業或主動公開污染源信息,或配合環保部門,接受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
“我們的合成氨、硝銨生產裝置產生的污染物都與環保部門在線監控系統聯網,數據實時傳到環保部門,一直嚴格按照規定進行上報、公示。2011年底建成投產的興化大化工項目,配套了污水處理、中水回用及煙氣脫硫等設施,其中氨氮、COD、二氧化硫在線監測網絡平臺硬件設施及軟件安裝調試早已完成,現場數據采集監測已納入正規,環保部門數據整理后即將驗收。”陜西興化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穎告訴記者,污染物在線監控系統由第三方單位負責運行、管理、維護,興化集團進不了在線監測系統,更不能擅自操作。
“污染源信息通過網站、報紙等媒體公開,對我們來說既是壓力更是動力,有利于企業增強環保意識,自覺接受社會監督。”陜西陜化化工集團有限公司安全生產技術處處長何建民說,陜化一直重視環保工作,在淘汰運行40年的化肥廠合成氨裝置的同時,所屬煤化工公司節能減排技改項目和比迪歐公司1,4-丁二醇項目均嚴格配套了環保治理設施,目前污水基本滿足渭河流域排放要求。同時將化肥廠與煤化工公司排污口進行合并整治,污水總排污口安裝在線監測設施,便于集中管理。他建議環保部門加強在線監測設備供應及運營商管理,提高售后服務質量,盡快幫助企業解決技術問題,使在線監測設施正常運行,污染源監測數據真實可靠。
“污染源信息公開無疑將強化政府監管,促進企業加強環保治理和基礎管理。信息公開是把‘雙刃劍’,有時環境污染并不是化工企業造成的,社會和群眾卻不了解,矛頭紛紛指向企業。信息公開后,企業污染情況暴露于公眾視野,一旦超標將遭受投訴甚至賠償。”陜西渭河煤化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安全環保部部長郭小紅對記者說,渭化集團將環保工作上升到企業生存的高度,去年以來先后投資近1億元,實施鍋爐脫硫脫硝、除塵及污水改造等,目前污水和大氣排放基本達標。
記者從陜西省環保廳了解到,目前陜西已建成省市縣三級環境監控平臺,基本實現了國省控污染源與省級監控平臺聯網,各級平臺能夠實時查看在線監控數據。其中重點污染源與環保部平臺聯網在線監控企業421家,聯網率超過100%;監控排口559個,已驗收排口457個。為進一步發揮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控數據查詢及快捷使用功能,陜西省環境信息中心今年3月還開通了企業查詢在線監控數據端口,企業可通過互聯網登錄查詢本企業在線監控數據傳輸情況。
陜西省環保廳污染防治處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有的企業污染源管理遮遮掩掩,與政府監管“捉迷藏”。通過規范和加強污染源環境監管信息公開,保障社會各方依法獲取污染源環境監管信息的權益,將排污企業置于公眾監督之下,便于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有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引導公眾更加積極地參與環境保護。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