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割了,割了也賠錢。”日前,家住儋州市西慶農場的許姓膠農告訴商報記者,今年自己家的2000棵橡膠基本上就沒有割過,因為今年膠價持續走低。每噸的膠價低到了1.3-1.4萬元之間。除去割膠需要的人力花費,利潤少到可憐。許某說道:“以往的話,這2000棵橡膠一年可以賺10-15萬,今年割了還不如不割。”而類似于許某情況的膠農不在少數。
膠賤傷農農民收入堪憂
家住儋州市僑植農場的林先生家里種植了250棵橡膠,林先生告訴記者,現在一天的收入除去交給農場的承包費只有100多元,而在去年這250棵橡膠每天可以有200多元的收入。
記者了解到,橡膠產業除了橡膠膠水、干膠等這些成品價格持續走低外,橡膠樹苗、芽條也在一路下跌。一位從事橡膠苗和芽條培育的農民告訴記者,原先可以賣到5元多一株的樹苗,如今1.5元都無人問津,而樹苗的培育成本已在2元以上。該農民還告訴記者,橡膠袋裝苗的價格原先可以賣20多元,如今的價格早已跌破個位數。“這些橡膠苗如果到了明年都賣不出去,只能當柴燒了。投資的幾十萬也就打水漂了。”該農民說道。
有關部門呼吁建立宏觀調控機制
針對膠農的情況,記者走訪了儋州市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服務中心熱作站陳站長表示,目前的橡膠產業市場放開,膠價是市場調節的結果。但是面對如今的膠農受損情況,陳站長呼吁省和國家建立一定的宏觀調控機制,例如設橡膠收購保護價等措施。陳站長說道:“橡膠產業的利潤空間大,投資期長,一旦形成規模很不容易。但是由于農民的種植存在盲目性,這就面臨著虧損的風險。如果一個有效的保護措施建立起來,至少可以保護一個已形成規模的產業的長久發展。”
此外,該服務中心負責人吳曼峰對于目前的膠價走低的原因分析道:“目前國內橡膠價格走低不只是海南島,全國橡膠產地都一樣。受國際膠價的影響,國內的價格也賣不起來。目前的橡膠價格都是市場行為,并不是政府或是企業的行為。除此之外,存在的另一個原因是由于早兩年的膠價太高導致一些以天然橡膠為原料的企業重新選擇原料,比如價格相對較低的合成橡膠,這也導致天然橡膠市場縮小。還有一個原因是近年來橡膠種植面積的擴大。”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