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加納微堆低濃鈾堆芯在中核集團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成功實現零功率實驗首次臨界,這是中國承擔的加納微堆低濃化改造項目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標志著該項目中方負責的所有技術準備工作均已完成,項目的關鍵步驟已經取得成功。這也是繼我國在今年3月完成首座微堆低濃化改造、實現滿功率運行后,在踐行國際承諾、推廣減少高濃鈾合作模式層面取得的又一項重大進展。中國國家原子能機構秘書長劉永德,中核集團總工程師雷增光與來自國際原子能機構、美國能源部、加納原子能委員會的官員和領導以及來自尼日利亞、敘利亞、巴基斯坦和泰國等國的專家共同見證了這一時刻。
劉永德表示:“建立完善的國際核安全與核安保體系,是核能事業健康發展的基礎。開始研究堆低濃化改造、減少高濃鈾使用是國際社會加強核安保、防止核擴散的重要措施之一。我國將充分發揮這一技術優勢,加強與國際原子能機構以及各國的交流合作,為利用核技術造福人類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
雷增光表示:“中核集團高度重視加納微堆低濃化項目,希望通過加強國際間緊密合作盡早完成項目。未來,中核集團將為促進更廣泛的和平利用核能貢獻更大的力量。”
加納微堆低濃鈾堆芯零功率實驗首次臨界的成功,踐行了中國政府對加納微堆低濃化改造項目的承諾,體現了各國在核不擴散領域積極開展國際間合作的精神。
加納微堆是中核集團原子能院于1995年通過國際原子能機構技術合作項目為加納設計、建造的該國第一座研究堆,采用高濃鈾為燃料,其建成為加納核技術人員的培訓等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2013年,經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美國能源部(DOE)、加納和中國協商一致,由中國牽頭承擔對加納微堆進行低濃化燃料改造。自2015年簽署正式合同,中核集團原子能院就開始了加納微堆的低濃化改造工作。
據了解,微堆低濃化目的是在不改變堆芯幾何尺寸的前提下,將高濃鈾堆芯燃料替換為低濃鈾堆芯燃料。開展微堆燃料低濃化工作,既符合我國核不擴散的國際政策,也能更有效地防止核擴散,并能在推廣微堆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據悉,微堆是一種小型、低功率、固有安全性好、容易操作的反應堆裝置,可以建設在大中城市人口稠密的大學、科研單位等,能夠廣泛應用于中子活化分析、放射性同位素制備、教學培訓、反應堆物理實驗及儀器考驗。上世紀80年代,中核集團原子能院成功開發了中國第一座原型微堆,并在此后為國內外用戶設計和建造了8座微堆,包括于1995年建成的加納微堆。今年3月,中核集團原子能院成功對中國原型微堆實施了低濃化改造。
(來源:互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