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第二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暨江蘇省第五屆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在南京工業大學舉辦了頒獎典禮,省內123所高校近1.3萬名學生參賽。南京工業大學“基于機器視覺的非接觸位移檢測系統”等參賽項目獲得大賽一等獎。大賽還請來風投機構當裁判,檢驗項目是否接地氣。
監測橋梁裂縫,0.1毫米都逃不過它的“火眼金睛”
用相機代替眼睛,用電腦來代替大腦,南京工業大學的獲獎項目是用無人機搭載高精度相機,通過高精度的照片來進行數據采集,自動識別橋梁上的裂縫、變形等。在監測橋梁時,小飛機起飛,定點為橋梁拍幾張照片,軟件就能自動給出數據了。
這樣一個小東西,眼睛能有多“尖”?項目的技術負責人周正龍是南工大巖土工程專業博士四年級學生,他告訴記者,他們的監測設備,識別精度能達到亞毫米級,即使是只有0.1毫米的縫隙,也逃不過它的“火眼金睛”。
周正龍介紹,他們的創業團隊從2014年開始建立,發展到現在已有13人,4人是核心成員,其中3人是在讀博士。 “目前市場上橋梁監測比較先進的手段是使用傳感器、激光傳感器、GPS動態監測等,但是會存在耗能大、成本高的缺點。以激光傳感器為例,一年至少要一兩百萬的成本。”而他們創業團隊的想法,就是用機器視覺來代替傳感器。
創業項目的核心軟件需要編寫復雜的算法,但是這四個核心人員竟然都不是計算機專業戶。為了這個軟件,他們不間斷地自學編程有兩三年的時間,現在也算是個半路“碼農”。
創業者要把自己打造成“網紅”
頒獎典禮上,大賽評委鄔健敏還現場點評了學生團隊的創業計劃。鄔健敏表示,這次大賽的一半項目都屬于技術驅動型,自己不止一次被90后、甚至95后的創業情懷所感動。但學生們的創業項目還是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間。
“不注重對標分析、用戶劃象不清晰、融資計劃不夠大膽詳細……”鄔健敏綜合眾多大學生團隊的創業經歷進行了分析,戳中了不少創業者的痛點。她告訴學生們,自己的創業拓展計劃中要有“野心”,在這競爭力激烈的社會,要做好6個月就能將產品推廣到全國的準備。
她建議90后創業者們把股權融資作為融資的主要渠道之一,同時也要提高IP意識,也就說,要把自己包裝成“網紅”。
據悉,本次大賽以“擁抱互聯網 時代,共筑創新創業夢想”為主題,參賽項目包括“互聯網 ”現代農業、制造業、信息技術服務、商務服務、公共服務、公益創業等六大類型,27個項目。全國大賽將在10月份舉行。
(原標題:“眼尖”的無人機 監測橋梁裂縫可以精確到0.1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