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中國火星探測工程名稱和圖形標識全球征集活動”新聞發布會在京舉行。發布會介紹了我國火星探測工程及目前進展情況,并為我國第一個火星探測器和火星車外觀設計構型揭開面紗。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副總指揮、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劉繼忠介紹,我國火星探測任務將實施“兩步走”,第一步實現“繞、著、巡”,第二步實現火星采樣。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不僅要實現環繞火星全球遙感探測,還要突破火星進入、下降、著陸、巡視、遠距離測控通信等關鍵技術。
預計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火星探測“兩步走”中的第一步。火星項目辦顧問、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院士葉培建介紹,2020年左右我國火星探測器將進行大約7個月的飛行達到火星。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實施的步驟是:我國火星探測器被火星捕獲后,環繞器環繞火星飛行后要與著陸巡視器分離,然后進入任務使命軌道開展對火星全球環繞探測,同時為著陸巡視器開展中繼通信。
著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后進入火星大氣,經過氣動外形減速、降落傘減速和反推發動機動力減速,最后下降著陸在火星北緯低緯度表面,火星車駛離著陸平臺,開始火星表面巡視探測,對火星的形貌、土壤、環境、大氣進行探測,研究火星上的水冰分布、物理場和內部結構。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研究員孫澤洲表示,由于遠距離數據傳輸的大時延,要求火星車必須具有很高的自主能力。同時,火星光照強度小,加上火星大氣對陽光的削減作用,火星車能源供給也比月球車更為困難。這些因素都使得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更具難度和復雜性。不過,雖然困難重重,但是研制者們仍然抱有必勝的信心。
孫澤洲透露,火星車為規避火星極端天氣的影響將設置自主休眠和自主喚醒功能,可工作3個火星月,相當于地球上的92天。值得關注的是,我國火星車將設置雷達對火星地下一定深度進行探測。
據悉,從1960年10月10日蘇聯發射“火星1960A”探測器至今,人類共組織實施了43次火星探測任務,成功或部分成功22次,另有一次正在飛往火星,技術上已成功實現了越飛、環繞、著陸、巡視等探測。受天體運行規律的約束,每26個月才有一次火星探測有利發射時機,從現在起到2020年前后僅有的3次發射機會,將有4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在國際上將迎來火星探測的高峰。
(來源:機經網)標簽:火星探測器 火星車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