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換地下管道,好好的公路被“開膛破肚”,常常被人們吐槽。假如地下管道質量更好,人們就能不受或少受塵土飛揚、交通堵塞的困擾。
“我們研發的一項新技術,可讓這一愿望成為現實。”8月10日,齊魯石化研究院聚氯乙烯研究所所長王晶說。他所說的這項技術——可氯化聚氯乙烯管材專用樹脂研發,7月6日通過集團公司科技部組織的鑒定,并獲得高??蒲袡C構的高度評價。
這種專用樹脂轉化成氯化聚氯乙烯再制成管材后,相比于目前廣泛使用的普通聚氯乙烯管材,耐高溫能力、耐腐蝕性、阻燃性均提高50%以上,使用壽命大大延長。之前,該技術被國外企業壟斷。經過科研人員的努力,該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前7個月,齊魯石化生產可氯化聚氯乙烯專用樹脂7900噸,成為企業增效拳頭產品。
攻關,瞄準市場開發高性能管材料
齊魯石化可氯化聚氯乙烯研發起于2010年。“我們當時的聚氯乙烯都是通用牌號,效益不佳。由于技術壟斷,國內無法生產效益較好的氯化聚氯乙烯專用樹脂。我們就想開發這種技術。”王晶說。
之前,王晶和他的團隊主要從事產品技術服務,新產品研發不是他們的專業領域,而且國內也沒有研發該產品的先例。他們研發氯化聚氯乙烯是從零開始。
經過反復學習論證,他們認為應該把突破口選擇在生產氯化聚氯乙烯的原料上,即研究開發生產可氯化聚氯乙烯專用樹脂。“生產氯化聚氯乙烯需要新建裝置,投入太高,而生產可氯化聚氯乙烯就可利用現有裝置。只要開發成功,下游企業就能產出合格的氯化聚氯乙烯。”王晶說。
攻關期間,他們天天圍著小試裝置、對著書本邊研究邊摸索,有時為了驗證一個數據的準確性,一個試驗要重復十幾次。生產出小樣產品,他們就趕緊送到相關機構檢驗。經過大半年艱苦工作、幾百次試驗,他們終于產出合格產品。
隨后,齊魯石化馬上在氯堿廠聚氯乙烯裝置組織工業化試生產。2011年3月份,首批300噸可氯化聚氯乙烯專用樹脂實現批量生產。
推廣,讓自家產品替代進口料
試生產成功的興奮勁兒還沒過去,預料之外的情況卻發生了——好產品居然賣不出去!幾個月過去了,300噸樹脂還靜靜躺在倉庫里。
“畢竟我們是國內第一家生產,用戶接受起來有一個過程。”王晶說。他們索性帶上樣品,選定一家下游企業,鐵了心地上門推介。他們主動為用戶提供技術服務,義務幫助解決生產難題,天天往企業跑。企業老總開玩笑“這里的草都快被你們踩平了”,終于答應讓他們試試。經過幾十次的試驗調整,這家企業終于產出高質量氯化聚氯乙烯樹脂,綜合性能達到進口產品水平,投放市場后受到歡迎。看到產品有市場,這家企業主動要貨100噸,隨后剩下200噸也被他們買下。
齊魯石化趁熱打鐵,大力開發新客戶,產品銷路越來越好,排產量越來越高,2012年產量達3000余噸,2013年繼續大幅增長,成功替代部分進口,為企業增效千余萬元。
創新,讓產品為企業創效再發力
沒想到,2013年的高歌猛進,在2014年卻遇到新的難題。當年,齊魯石化生產整體優化,原來生產可氯化聚氯乙烯的裝置暫停運行,生產任務由另一套裝置承擔。與原裝置相比,這套裝置在生產可氯化聚氯乙烯方面存在不足,產量質量出現嚴重下滑,好多客戶又開始轉買進口料。
該公司立即組織技術人員展開研究,想盡一切辦法改造優化現有裝置。“幾乎等于重來一次工業化試生產。但無論多么難,一定要成功。”該公司氯堿廠副總工程師蔡振華說。
不到3個月,氯堿廠組織實施大小技術改造30多項,攻克分散劑掛壁、配方體系優化等難題,還摸索出一套完整的專用生產配方,迅速實現生產穩定向好。
緊接著,他們抓緊組織市場聯合推廣,助力產品銷售,爭取客戶支持,產品認可度逐漸提高,產量逐漸回升。2015年,產量9115噸;2016年前7個月,產量超7900噸。“基本上做到全產全銷,失去的市場又一點點奪了回來。現在,可氯化聚氯乙烯已成為公司科技創新的代表性產品,也是乙烯鏈效益最好的產品之一。”蔡振華說。(王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