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包裝網訊】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結束后,醫藥電商平臺尋找另類模式破局求生。北京商報記者近期調查發現,目前天貓醫藥館、1號店、八百方三家A證試點企業已經停止線上藥品銷售業務,但用戶可以通過線上預訂、線下付款的方式購得藥品。在這背后是電商企業一系列“借殼”、合作運作后,力保線上醫藥市場的嘗試。不過,在醫藥電商放開政策尚未明朗之際,責任主體不清、藥品品類有限、配送服務不到位等仍是醫藥電商前進道路中的絆腳石。
模式“換湯不換藥”
一直以便利自稱的電商模式在醫藥領域裁了跟頭。與此前在網上購買藥品“一鍵下單”不同,如今網上購買藥品流程又多了“預約”等流程。
消費者孫先生日前在1號店上購買“白云山板藍根顆粒”時發現,購買頁面沒有了加入購物車等常規選項,而是變成了“提交需求”選項。他在提交藥品需求后,客服人員在第二天通過電話確認購藥需求,并告知藥品需在幾日后通過快遞送達。正處于患病中的他最終還是選擇在周邊藥店購買了藥品。
其實,這樣的“提交需求”并非個例,北京商報記者在天貓醫藥館、1號店、八百方國內此前僅有的三家從事第三方平臺藥品零售的平臺上看到,購買選項均變成了“提交需求”或“藥師咨詢”。
這正是由于日前國家食藥監總局的一紙公告所致。自國家食藥監總局發布《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結束》通知后,天貓醫藥館、1號店、八百方三家醫藥電商A證試點的企業被要求停止線上藥品銷售業務。通過交易模式變更,由原來線上下單、在線支付,變更為線上提交需求、線下貨到付款,雖然用戶仍可以間接購得藥品,但購藥體驗卻大打折扣。
這樣的模式變換也存在“換湯不換藥”之嫌。北京商報記者在天貓醫藥館提交了兩份“芬必得布洛芬緩釋膠囊”需求,藥品在下單后的第四天送達,但其間沒有收到相關工作人員的電話確認,錢款最終直接從支付寶中扣費。
不過,醫藥電商在價格方面還具有絕對優勢。北京商報記者在1號店某線上藥店看到,“白云山板藍根顆粒(3件裝)”單價約為9.7元/件,包含運輸成本在內計算,約合12.7元/件。而北京商報記者在市內一家實體連鎖藥店咨詢同款藥品價格為23.8元/件。但從藥品的運輸時間來看,相較于服務“最后一公里”的送藥O2O以及傳統的到店消費模式,醫藥電商很難滿足用戶即時用藥需求。
政策收緊身份轉變
國家相關政策的陸續出臺,一方面給予醫藥電商行業更多的關注,同時也凸顯了對藥品監管的重視。國家食藥監總局在此前發布的《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結束》公告中提及,由于在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零售交易試點過程中,暴露出第三方平臺與實體藥店主體責任不清晰、對銷售處方藥和藥品質量安全難以有效監管等問題,不利于保護消費者利益和用藥安全,因此決定結束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
國家食藥監總局南方醫藥經濟研究所互聯網藥品監管中心負責人吳捷表示,在試點過程中,第三方平臺不直接接觸藥品,相關的采購、運輸等環節由實體藥店和物流公司負責,但支付過程是由消費者支付給第三方平臺。如果發生了藥品質量問題,很難理清責任主體。模式變更后,收費方從第三方平臺變更為物流公司或實體藥店,對這種模式下藥品監管與對實體藥店的藥品監管沒有太大差異。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