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風機網訊】在日益激烈的外部競爭環境和渴望尋求突破發展的共同作用下,我國大型能源企業紛紛將目光投向海外市場。今年上半年,無論是三峽斥巨資收購德國最大海上風電項目,還是金風科技近日在巴基斯坦市場斬獲風電機組訂單,無不釋放了我國風電企業“走出去”步伐加速的積極信號。在東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趙萍看來,我國風電行業應借助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鼓勵有實力的風電設備制造商“走出去”,采用各種形式有效提升風電企業在技術、制造等方面的國際化經營水平。
我國風電企業技術借鑒瞄準歐洲海上風電市場
背景:我國風電企業“走出去”的最佳時機已到來
國家能源局近日發布 《2016年上半年風電并網運行情況》(以下簡稱《運行情況》)顯示,上半年,我國風電新增并網容量774萬千瓦,到6月底,累計并網容量達到1.37億千瓦,累計并網容量同比增長30%。此外,《運行情況》還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國風電棄風量達到323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48億千瓦時;平均棄風率 21%,同比上升6%。
其中,風資源大省如新疆、甘肅、吉林以及黑龍江等省份的風電利用小時數均在全國平均水平以下。部分省份棄風率甚至接近50%。在此背景下,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實施“走出去”戰略已經成為風電設備行業必經的生存發展之路。
對此,丹麥風電咨詢機構MAKE中國風電市場分析師李小楊對本報記者表示,在經歷兩年“搶裝潮”之后,國內風電發展增速放緩,尤其是“三北”地區棄風限電現象嚴重且電價持續下調,導 致收益率大幅度下降。與此同時,南方地區風電發展剛剛起步,因此部分開發商開始選擇走向海外。另外,面對國內日趨激烈的價格競爭,國內整機商對利潤點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不到保證,而海外市場在價格競爭方面的壓力相對較低。
事實上,相較于國外領先的風機制造商,目前,國內一批企業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吸收、聯合設計以及自主研發等方式,已經使我國陸上風電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自主創新能力在不斷增強,已完全具備“出海”能力。
在明陽風電董事局主席張傳衛看來,這幾年受歐債危機影響,西歐一些國家放緩了清潔能源的步伐,這恰恰給我國風電企業帶來發展新契機。
張傳衛認為,我國風電企業“走出去”的最佳時機已經到來,目前應該利用我國資金和技術優勢,積極開拓海外市場。
分析:拉美等新興風電市場成投資熱土
根據全球風能理事會(GWEC)今年上半年發布報告顯示,拉美、非洲等地區正在成為全球風電強勁增長的區域市場之一。
在業內專家看來,上述這些地區電力需求旺盛,風資源蘊藏量十分豐富,我國風電企業目前在新興地區的市場份額雖相對較小,發展空間還很大。
具體來說,根據中國風能協會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年底,我國風電機組已經出口到了28個國家,其中巴拿馬、埃塞俄比亞,出口占比分別為13.3%和10%。
李小楊介紹,我國在非洲和拉美包括東南亞地區的海外投資方式主要通過為當地的風電開發提供融資服務,進而進行風機捆綁式銷售;或獨立開發風場,使用國產風機。在經濟發展相對有限,不存在技術壁壘,風電市場也不夠成熟的地區,沒有辦法獲得足夠的資金來實現獨立風電場的當地政府及開發商,則非常歡迎來自中國企業的資金支持。而對于那些能夠獨立開發風電場的當地政府及開發商,相對風機的質量而言,他們更在意的是風機的價格,而這無疑是中國風電制造商絕對優勢。 與此同時,“在MAKE早前發布的《第二季度風電市場展望》,預計中東和非洲、拉丁美洲的未來10年的新增并網容量分別33.4吉瓦和50.9吉瓦,復合年增長率分別為21.7%和3.8%,上述地區未來發展潛力可見一斑。”在李小楊看來,風電整機商的未來發展重點主要還是在新興地區例如拉丁美洲、非洲、中亞、西亞和中東等發展中地區,一方面我國的風機在成熟的風電地區比如北美以及歐洲目前還并不受認可,另一方面是為了避免技術壁壘。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