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科技創新需求的不斷發展,大型科研儀器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與此同時,受體制、機制等因素的影響,大型科研儀器的重復購置、使用率低、共享困難等問題也不同程度顯露出來。
為有效解決這一問題,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出臺了《關于推進大型科研儀器及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享的若干意見》,從制定大型科研儀器及科研基礎設施統計分析制度、建立財政資金購置的大型科研儀器聯合評議制度等方面,對推進大型科研儀器及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享進行了規范。
今年,自治區科技廳認定3所高等院校、5家科研院所、2家大型國有企業共10家單位作為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試點。這10家單位分別是內蒙古工業大學、內蒙古農業大學、內蒙古科技大學、內蒙古農牧業科學研究院、內蒙古冶金研究院、內蒙古礦產實驗研究所、內蒙古石油化工監督檢驗研究院、中國兵器工業第五二研究所、內蒙古包頭稀土研究院、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有限公司。
各試點單位將對所持有的大型儀器設備整合資源、進行分類統計,將能夠共享的儀器設備面向全社會提供開放共享有償服務。自治區政府將根據儀器設施開放共享績效評價,對績效突出的儀器設施持有單位進行獎勵補貼,并對其申報的科技項目同等情況下給予優先支持。
據統計,目前自治區大型儀器協作共用網內共有大型科研儀器設施共計1759臺套,其中儀器原值30萬元以上664臺套、50萬元以上227臺套;從分布情況看,高校有109臺套、占48%,科研機構有58臺套、占25.5%,民營企業有37臺套、占16.3%,國有控股企業有23臺套、占10.1%。盡管按照國家調查標準統計,自治區網內儀器共享率達到了88%,但事實上,還有很多大型科研儀器沒有統計在內并得到充分利用。
“在高校,大型儀器重復購置、使用率低的問題一直存在,所以我們學校一直致力于大型儀器共享的探索?,F在,我們正在把化工學院樣品測試中心和校級測試中心作為試點,推進學校大型科研儀器共享平臺的建設。”內蒙古工業大學國有資產管理處副處長吳永軍介紹說。
“現在北京、上海等高校、企業分布密集的地區大型科研儀器使用很緊張,甚至需要提前幾個月預約。建設大型科研儀器的共享平臺,再利用現在便捷的通訊,通過郵件、快遞等就能和外地企業取得聯系,從而分流儀器使用的壓力,好處多多。另外,有些大型儀器長期不使用就會老化,影響精準度,我們也希望儀器被利用起來。”吳永軍說。
蔡全山是一家剛起步的金屬加工企業的技術負責人,他經常使用內蒙古工業大學的科研儀器做樣本分析。“我們這樣的小企業沒有能力承擔這種儀器的購置和維護成本,但是在產品研發和升級方面又必須使用這些大型儀器來分析樣品,高校提供共享的平臺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方便。”蔡全山說。
自治區政府《關于推進大型科研儀器及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享的若干意見》,為破除自治區大型科研儀器及科研基礎設施管理使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優化開放共享服務環境、提高儀器設施使用效率方面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大型科研儀器要想真正動起來實現共享,除了制度因素外,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人”。
吳永軍說:“我們學校在大型儀器共享試點過程中,為化工學院樣品測試中心的每臺大型儀器都配備了一位專職的實驗人員,由他們負責儀器的日常使用和維護,提高了儀器的使用效率。另外,我們學校還探索借鑒國內一些優秀高校的經驗,成立一些實驗小組,同時加強對實驗人員的培訓,讓實驗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提高,調動了實驗人員投身儀器共享的積極性。”
事實上,這種做法與自治區政府《關于推進大型科研儀器及科研基礎設施開放共享的若干意見》中的很多內容不謀而合。比如,《意見》提出,在實現共享的過程中,為分析測試人員創造職稱晉升的通道,調動分析測試人員的積極性,激勵實驗人員積極配合大型儀器共享。
據了解,為促進大型儀器共享,自治區科技廳和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還簽署了科技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聯合共建公共開放實驗室和檢驗檢測技術人員培訓基地,鼓勵檢驗檢測技術人員從事檢驗檢測方法、技術標準研發、公共服務等科研活動,使自治區檢驗檢測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得到提升。我區還將力爭用3年時間基本建成覆蓋各類科研設施與儀器,統一規范、功能強大的專業化網絡化管理服務體系,讓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動起來。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