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在積極推進減排政策的同時,相關矛盾也日益凸顯。有關部門為了減輕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出臺了減少煤炭消耗的政策,并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對于大型煤制油、煤制氣等煤化工項目的批準很有可能使這些努力功虧一簣,將中國推向高碳排放發展的道路,這與去年巴黎氣候談判中中國的減排態度背道而馳。
今年7月,地球之友(FOE)發布了一份關于全球范圍內地下煤氣化和煤化工發展歷史以及面臨環境風險的報告。大嘴君對該報告中有關中國的案例進行了梳理解讀,分三部分介紹中國在煤制油、煤制氣、煤化工的發展歷史、現狀,以及面臨的環境問題。
中國具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在煤炭生產和加工上已成為國際上不可或缺的參與者之一,近年來絕大多數的煤化工項目也都在中國落地生根。
煤制氣
發展:歷史和現狀
由于東部城市及工業區空氣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中國在近幾十年間對煤制氣技術的興趣不斷增長。為了應對空氣污染,中國政府出臺了《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3-2017)》。新的政策包括禁止在特定工業區內建立新的燃煤電廠,減少煤炭消費和鋼鐵生產,對非化石能源消費設立更高的目標等。其中,天然氣作為一種能夠降低顆粒物和溫室氣體排放的能源,受到了特別的推崇。
為了滿足對天然氣能源日益增加的需求,中國政府推進了煤制氣的發展,在2013年批準了9個大規模的煤制氣項目,總產能達每年371億立方米。到2014年,約有50個總產能達2250億立方米的煤制氣項目正在規劃或建設。其中許多項目都位于中國的新疆和內蒙古等西北省份,比起東南沿海城市的郊區,這些地方的人口密度要小得多。煤炭氣化后的合成天然氣通過數千公里的管道,輸送到東南沿海地區的消費者那里。與天然氣類似,被運輸的煤制天然氣可以被用作工業、發電、家庭用氣、商業用氣、供暖、交通燃料和農業用途。
2014年后煤制氣行業擴張的速度在一定程度上減緩了,人們對于水資源短缺、溫室氣體排放帶來的氣候變化等問題越來越關切,中央政府也越來越從環境角度考慮煤制氣及煤化工的發展問題。
同時,煤制氣行業發展也飽受制肘。在2012到2013年,一個重要的示范項目——大唐集團在內蒙古赤峰克什克騰旗的煤制氣項目遭遇了嚴重的延期。在2014年1月,該項目又發生了一起生產事故,造成了兩死四傷。同年,被檢測出氣化爐內壁腐蝕,廠區關門整修了兩個月。在處理廠區廢水問題上,該項目也遇到了困難。簡而言之,項目實際投資額比預算高出數倍。
2014年5月2日春季。大唐克旗煤制氣項目違法將含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水直排沙地,而未采取任何防滲措施,在草原上形成巨型滲坑。衛星圖顯示,該滲坑從2013年5月開始就有積水現象。©綠色和平
然而,煤化工行業在地方繼續發展。截至2015年12月,3個廠區正在投產,總產量達31.1億立方米/年,四個項目正在建設,還有約20個項目處于規劃階段(點擊閱讀原文通過污染地圖查看),其中包括大唐集團和匯能集團在內蒙古的兩個項目和慶華集團在新疆的一個項目。
環境問題:空氣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
中國對煤制氣行業的推動與其應對氣候變化和向低碳經濟轉型的巨大努力是相悖的。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中國正在推動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消費比重的增加,也在試圖減緩煤炭消費。
但是,中國對煤制氣的推崇卻使溫室氣體減排上取得的成就大打折扣。截止至2016年初,正在規劃或建設的約有35個煤制氣項目。分析顯示,如果這些項目全部投產,將會排放超過9.86億噸二氧化碳,這比德國在2012年一整年的排放量還多。盡管其中許多項目已經提前投產,中央政府也已對該行業的財政支持表示了更加謹慎的態度,但地方政府為了追求當地經濟發展而繼續支持行業擴張的風險仍舊存在。
2014年10月16日,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大唐克什克騰旗煤制氣項目位于草原深處。傍晚的煙囪里排出的煙向著東方飄去。©綠色和平
隨著煤制氣行業的擴張,環境風險也隨之加大。2014年中國的一個對煤制氣生產過程廢氣排放量的研究分析表明:煤制氣項目會導致城市地區的污染轉移至靠近煤礦的鄉村地區,從而使像新疆和內蒙古這類生態環境脆弱地區面臨更為嚴峻的環境問題。
2014年11月5日,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牧民帶著口罩照管羊群,而廢氣對牲畜造成的影響卻沒有應對的辦法,這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當地牧民的生活。©綠色和平
煤制油
與煤制氣相似,煤炭液化產業也在穩步擴張,其中大部分的作業活動位于內蒙古、陜西、新疆等中國西北省份及自治區。根據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截至2016年4月的數據來看,目前至少有六個已投產的煤制油項目(一個直接煤制油,四個間接煤制油和一個合成氣制油),年產量達273萬噸。
發展:歷史和現狀
中國對于煤制油的興趣始于上世紀70年代。像兗礦集團、神華集團這樣的公司特別研究了費-托合成法(Fischer-Tropsch synthesis),并在90年代建設了多個試驗和示范項目。“十一五”規劃(2006-2010)期間的一個愿景即“發展煤化工,開發煤基液體染料,有序推動煤炭液化示范工程建設,促進煤炭深度加工轉化”。在本世紀初,中央和地方政府批準了幾十個煤制油項目,以減輕中國對于進口原油的依賴。
神華集團建成的世界上第一個煤直接制油項目在2010年正式開工建設,年產量達108萬噸。神華煤直接制油項目享受著中央政府的財政支持,其中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110億元的“煤代油基金”,此外政府還進一步支持了煤制油發展的創新和研究項目。
神華鄂爾多斯煤制油廠。©綠色和平
從2008年開始,煤制油活動出現了暫時的停滯。2008年8月,國家發改委發文對煤制油行業進行規范,劃定除神華在內蒙古和寧夏自治區的兩個項目外,停止其它所有煤制油項目。在2011年,中國政府又發布禁令,禁止年產油量低于100萬噸的煤制油工廠投產,同時收緊了煤化工項目建設用地的政策。
在2014年,在允許一些企業重新開始發展建設之后,國家能源局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一心追求經濟發展,而不顧環境、水資源現狀和技術、經濟實力而盲目發展的現象,要求各地堅決遏制煤制油盲目發展勢頭。
中國在煤制油行業的政策變化有如下幾方面的原因。第一,2008年的油價下跌意味著面對極高的生產成本(煤制油項目的啟動和建設成本巨大,僅修建工廠就需要花費至少三年時間),許多規劃中的項目失去了競爭力;第二,中國政府越來越擔心小型的、缺乏競爭力的煤制油項目發展成中央政府無力管控的零散型行業,而像神華一樣大型的國有企業則更容易控制。
根據綠色和平截至2016年4月的分析,現在大約有14個煤制油項目,其中6個已投產,還有8個處于建設和規劃階段。如果這8個項目全部投產,14個項目的總產能將會達到約2800萬噸/年。(點擊閱讀原文通過污染地圖查看)
環境問題:耗水量巨大,水資源短缺
第三個原因是人們對于煤制油過程的用水量、以及其對于當地環境帶來的影響越來越關切。據2013年伊金霍洛旗政府的分析,神華在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的煤制油廠(包括直接煤制油和間接煤制油兩條生產線)每年要消耗1000萬立方米的淡水(相較而言,中國人均家用取水量為32立方米/年)。30年來密集的采礦工程已經嚴重影響了這個地區,造成地表和地下水資源的迅速減少。當地依靠土地的農業人口也受到了影響。現今,這些行業擴張到了新疆、陜西和內蒙古等干旱半干旱地區,將會對當地水資源造成更加嚴重的壓力。
2015年,煤制油行業仍在發展。但是,中國出臺了新的指導意見,試圖解決對水資源影響的諸多問題。指導意見草案于2015年7月由國家能源局發布,稱煤制油項目只被允許建設于水資源豐富的地區。并且,煤制油項目每生產一噸油品,煤耗需小于3.7噸標準煤。
盡管這些新的政策反映了政府對環境意識的提升,但是像神華集團這樣已有的大型煤制油項目的巨大耗水量仍是當地環境無法支撐的。考慮到氣候變化,除了水資源消耗問題,巨大的煤炭消耗和之后的二氧化碳排放使得整個行業飽受詬病。
煤化工
中國日益擴張的化工行業包括四萬種不同的化工產品,其中也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炭這樣的原料。本案例研究主要關注三種化學品——氨、甲醇和烯烴。在中國,他們主要由煤炭制成,也是其他許多化工產品和化工過程的基本原料。記錄它們的行業擴張過程能夠顯示煤化工行業的一些歷史趨勢。
發展:歷史和現狀
在上世紀90年代到2007年間,中國煤化工行業完成了一次巨大的擴張。甲醇生產的第一個試點工程是在1995年,當時福特汽車公司在中美科學合作研究項目中向中國捐贈了一個甲醇引擎。在1998到2008年間,中國政府鼓勵甲醇的生產以用作汽車燃料。甲醇的使用量不斷上升,尤其是它與汽油的混合物。
在2008年,由于對低碳燃料愈加推崇和對國有石油公司利潤的考慮,中國政府不再熱衷于甲醇的生產。補貼被取消,標準化生產的規劃也被擱置。然而,甲醇行業在地方繼續擴張。2009年,中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甲醇生產國,占全世界甲醇產量的20%以上。到2011年,中國的甲醇產量已經高于世界的一半。2014年,中國生產了3740萬噸甲醇,其中約80%來自于煤炭。甲醇可以被進一步加工為烯烴,而烯烴可被用于制作塑料、橡膠和洗滌劑。
煤制烯烴技術較為新穎,絕大部分生產僅限于中國。中國的煤制烯烴產量從2010年的近乎為零已經躍升至2015年的1200萬噸/年。按照規劃,到2019年中國會擁有超過45個煤制烯烴工廠,總產能超過2800萬噸/年。目前中國較大的項目包括神華集團和大唐集團在內蒙古和寧夏都各自擁有的煤制烯烴項目,以及通遼金煤化工有限公司的一個已投產的煤制乙二醇項目。
圖為2016年4月4日,大唐多倫煤化工蒸發塘壩體發生滲漏事故的衛星圖片,點擊文末閱讀原文查看污染地圖,了解事故詳情。
氨的生產對于中國化工行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被用作農業(制造化肥)、工業(如制造硝酸、用作染料、纖維、塑料和爆炸物)。在2000年到2012年間,氨總產量的年增長率約為4%,從3360萬噸到5460萬噸,大約占世界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環境問題:巨大的能源消耗和溫室氣體的排放
中國煤化工行業消耗了大量能源。2010年,煤化工占所有行業總耗能的10%,約等于3150噸的煤炭。從1980年到2010年,煤化工能源消耗量的平均年增長率約為4.68%。
在1980到2010年之間,化工行業二氧化碳的排放也以平均每年約3.37%的速率增長。在2011年,化工行業排放了至少4.5億噸二氧化碳。迫于不斷上升的排放量和氣候變化的壓力,中國政府引進了減少碳排的方法,比如在制氨行業應用更高效的技術。對于碳捕捉和碳封存技術(CCS)及他們與化工行業的兼容性也有了越來越多的研究。然而,2015年中國煤化工行業唯一正在使用CCS的是兩個小型的示范項目,他們的CCS技術只能捕獲不到5%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而絕大多數其余煤化工項目并沒有建立CCS設備。
FOE評論:中國是否會建立更多的煤化工工廠還有待觀察,特別是在目前低油價的環境下,其生產成本是巨大的。在當前的環境下,中國政府的當務之急是不再批準新的煤轉化項目,而將關注點放在發展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術上。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