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液壓網訊】北京時間8月6日,巴西里約奧運會正式開幕,業內人士在關注奧運會本身的同時,也對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充滿期待。在經歷了長久的頹勢之后,在里約奧運會的建設過程中,中國的工程機械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那么這屆奧運會能否止住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頹勢呢?
奧運大熱 能否救中國工程機械市場于困境?
在眾多報道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中國制造在本屆奧運會中可謂大放異彩,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工程機械。徐工集團國際發展部部長生敏說道:“里約奧運場館建設所用的工程機械中,徐工提供的產品數量居首位,占比過半,尤其是起重機和混凝土設備的占比達到了80%。”可以看出,這屆奧運會給中國工程機械行業帶來了大量的商機。但說到底,這真的能讓國內企業走出困境嗎?恐怕答案并不會讓人滿意。
熟悉行業的人都知道,中國工程機械市場面臨的第一大問題就是產能過剩,那按理說,奧運會正是個拉動內需重要時機。但奧運會的建設說到底,也僅限在巴西,其他地區并不會因為這股奧運熱而增加工程機械的需求。而且工程機械屬于大型機械,市場本來就容易飽和。
上半年,雖然房地產和基建投資開始提速,但這并沒有給工程機械行業帶來好轉,整個行業的虧損程度仍在加深。徐工也僅是依靠匯兌收益和奧運熱,才得以逆勢增長,其他企業基本處于虧損狀態。出現這種情況,主要還是產能過剩,需求降低引起的。尤其2008年-2011年期間,國家4萬億救市的強烈刺激,是工程機械行業產能迅猛增長。據統計,2007年徐工的銷量僅為1.33萬臺,此后出現井噴式上漲。2008年猛增到2.84萬臺,2011年時創下5.88萬臺的歷史記錄,四年增加了3.4倍。如今副作用顯現,這部分產能極大地抑制了后續需求市場的增長。
眾所周知,產能過剩已經是整個制造業的共同問題,不過在化解產能的道路上,工程機械應該走出自己的一條大路。
首先,要走智能化生產、網絡化銷售是趨勢,對于裝備制造業來說,人力正在超越原材料成為最大的成本支出,如果不加快裝備制造業的轉型升級,走智能化發展道路,行業利潤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要知道,我國裝備制造業仍然是大而不強,隨著中低端產品加工制造產業重心向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轉移,發達國家再工業化戰略引發高端制造企業快速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在全球地位面臨挑戰。產品智能化、生產過程智能化以及銷售網絡化的水平直接影響了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未來發展,也影響這工程機械未來的發展。
由于工程機械屬于大型機械,在租賃、二手設備、再制造等“后市場”中擁有這不錯的前景,“后市場”可以成為化解產能的一個重要基地。另外,上面也提到,我國中低端產品加工制造產業重心向東南亞等發展中國家轉移,數據也顯示,挖掘機等工程機械產品主要出口到眾多東南亞國家,其中又以菲律賓、泰國、印尼、越南、新加坡等五國最為突出。所以,緊密地依靠“東盟”來發展,將會成為工程機械另一重要發展方向。
由于工程機械在制造業中的特殊性,期去產能之路必然也有所不同,單想靠一個奧運會就想發展一個行業,是不現實的。但只要目標不變,堅持合理發展,工程機械必定能早日走出產能困境。
(責任編輯:云海 QQ:2355962929)
推薦閱讀:
代理采購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