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制造登上世界舞臺,大量的商品輸出和生產規模瞬間席卷世界,成為國際上認知度最高的標簽之一,小到服裝、擺件,大到橋梁建設、高鐵建設,中國制造已經成為全方位商品的代名詞。為提高我國制造業生產水平,貫徹落實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和《中國制造2025》的要求,工信部編制發布了《輕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
該《規劃》提出“十三五”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這是因為盡管“中國制造”深入人心,甚至想買到不是“中國制造”的商品都很難,但是由于低廉的價格、生產過程的管理缺失,導致“中國制造”逐漸走上了國人乃至國外友人的“黑名單”。這告誡我國制造業不能仍舊停留在過去的階段,只注意生產產品的數量,而不保證產品的質量。
除了提升質量,該《規劃》還提出要以深度調整、創新提升為主線,以企業為主體,以增強創新、質量管理和品牌建設能力為重點。提升流水線上的產品質量其實是對我國制造業產業轉型的一大契機,企業可以趁此機會加快創新生產途徑,大力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的“三品”戰略,從而改善我國的市場環境,增加產品創新之間的競爭力,改變低價商品同質化競爭的局面。結合工業4.0的要求,緊跟時代發展腳步,推進智能化、信息化的綠色化的新型輕工業制造體系建設。
為集中開展輕工業建設,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下發《關于認定首批中國輕工業重點實驗室的通知》,共有來自華東理工大學、天津科技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大連工業大學、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公司的87個實驗室入圍。當前全球經濟處于疲軟狀態,此次我國統一力量建設輕工業重點實驗室,猶如定海神針一般以國家的力量穩固大局,對我國制造業行業是一大利好消息。
事實上,中國從改革開放之初,就不斷投身于制造業發展,致力于追趕國際先進技術水平。在國家與企業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國制造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逐漸擺脫了對國外儀器技術依賴,成為國際上具有話語權的重要國家。但歷史遺留問題仍讓許多老派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有所偏見,在高端儀器領域,甚至不讓中國研究人員參與研究,面對種種困境,我國更應迎難而上,立足于民族產業創新,讓世界對我國制造業刮目相看。
標簽:輕工業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