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噸大型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從兩年前遇阻到如今順利在原址杭州市余杭區中泰街道南峰村的一個小山灣落地,當地政府努力協調、打開多“結”的做法,為緩解“垃圾圍城”問題提供借鑒。
據住房城鄉建設部公開的信息顯示,600多座大中城市中,四分之一的城市已沒有合適場所堆放垃圾。而在一些環境項目遭遇建設困局的背后,折射的就是垃圾焚燒廠的選址、知情權、技術等一些矛盾。要想走出環境項目“上馬”中的困境,就需平衡好個體訴求與公共理性的關系,不斷提升和完善治理方式和治理能力。
據了解,杭州市有關部門當初把這個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看作平常簡單的工程建設項目,確定了一家市國有公司為業主單位。在面對群眾“健康權”“發展權”的訴求時,由于市級部門和業主單位與群眾缺少溝通和協商,造成信任危機,使得項目落地遇阻。
杭州余杭區中泰街道黨工委書記郭云偉說:“該項目成了余杭區最難應對的挑戰與考驗。而最終達成原址落地建設,在于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重視與群眾協商溝通,真正維護群眾利益。”
2015年4月14日,余杭區通過近1年時間與群眾協商溝通,切實提出補貼“利益”等實時辦法,最終讓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實現原址開工建設。
——尊重知情權,聆聽群眾聲音。為解決群眾擔心的環境污染和項目影響問題,余杭區采取讓當地群眾自己組織隊伍到國內多地同類項目運營企業去考察的方法。“因為與村民切身利益相關,村民到外地考察都很認真。不僅問得具體,去現場看煙氣、滲透液、爐渣、飛灰等處理情況,還要聽當地居民反映。”中泰街道南峰村黨支部書記施坤良說,通過實地考察,村民轉變了對項目的印象。
余杭區政府讓群眾對同類項目建設和運營標準進行比選,自主選擇業主單位,并先后組織群眾外出考察82批次。
——尊重發展權,切實考慮群眾生存利益。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區委書記徐文光表示,對于此類民生項目,政府僅靠苦口婆心做群眾工作,沒有相關的政策和利益保障是“蒼白無力”的。徐文光說:“余杭區對項目所在地的群眾提出,要讓群眾看見實實在在的好處,不因項目落戶失去發展機會,反而因項目落地帶來更大發展機會和前景。”
為此,余杭區制定出臺了扶持該區域旅游景區開發和智慧產業園等建設方案。杭州市政府也單獨為中泰區域下達了1000畝土地空間指標,以及給予每噸75元的垃圾異地處置補貼等政策支持。此外,余杭區在當地提前實施道路、公交、飲水、文體等一大批民生實事工程。群眾明顯的獲得感成為促進項目落實的重要驅動力。
——強化監督權,上上下下為群眾生活環境考慮。針對項目建成運營后,群眾擔心會出現業主“偷排、漏排”問題,余杭區引入第三方監管機制,建立了“居民隨時監督”模式,以政府公告形式向社會承諾,若發現有“偷排、漏排”問題,就立刻讓項目關門,真正做到讓群眾放心。
近年來,特別是“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鄰避效應”,讓一些環保設施的建設陷入困局。浙江大學非傳統安全與和平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余瀟楓教授說,如果地方政府對項目的規劃與選址、立項與實施,遮遮掩掩走過場,甚至先斬后奏,就容易陷入自挖的“塔西佗陷阱”。
“該建的項目還是需要建設的,要順利達成項目落地,最重要的是要與民眾協商溝通,做到全程公開透明。”余瀟楓認為,一些地方政府在垃圾焚燒建設項目信息公開上的表現受到群眾指摘,群眾的知情權未能得到保障,是項目遇阻的重要原因。
徐文光談到,此類項目要順利達成建設,需要改變“習慣內部人決策,體制內循環”傳統意識,轉化為“參與—協商—共識—執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