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其中一季度增長5.8%,二季度增長6.1%。制造業對工業增長的支撐作用增強,約占工業總量八成五的制造業增加值增速為6.9%,拉動工業增長5.8個百分點,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96.6%,其中6月份增速達到7.2%;采礦業增加值增長0.1%,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增長2.6%。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19個行業增加值增速快于一季度,這些行業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分地區看,上半年有21個省份工業增加值增速快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6.7%、7.8%、6.6%、6.7%和8%,這五省工業增加值占全國五成,其持續較快的運行態勢。
工業企業效益狀況改善
在促進工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政策施推動下,一些行業在主要產品產量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實現了效益明顯回升。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9%,比一季度回升0.5個百分點;實現利潤同比增長6.4%,改變了去年持續負增長狀態,其中制造業利潤增長12.5%。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3個行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或持平。企業虧損面縮小、前5個月期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為16.6%,同比回落0.7個百分點。分地區看,全國有21個省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和持平,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東部省份和安徽、江西、湖北、廣西、重慶、貴州等中西部省份工業企業利潤增幅都在10%以上,這些省份結構調整早、轉型升級快,實現了生產較快增長,效益同步提升。
工業經濟運行趨穩
工業品出廠價格降幅進一步收窄,6月份,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同比下降2.6%,降幅比去年12份收窄3.3個百分點,價格回升有利于改善市場預期,增強企業信心。產銷銜接基本穩定,上半年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3%,同比持平。工業產成品庫存同比下降1.1%,連續兩個月下降,生產成品庫存下降有利于企業下一步穩產增產。制造業景氣指數上升,6月份制造業采購經濟指數為50%,已連續4個月處在景氣區間,其中生產為52.5%,新訂單指數為50.5%。
高技術產業運行態勢較好
高技術產業和轉型升級快的行業運行態勢較好,通過深入實施中國制造2025,積極推進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高技術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增速加快。上半年,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2%,比工業整體增速高4..2個百分點,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8%。上半年,輕工、紡織行業增加值均增長6.5%,繼續快于工業整體增速。利潤增長也在向高技術制造業和消費品行業集中。工業綠色發展形勢持續向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單位能耗同比下降7.27%。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應初顯
去產能方面,化解鋼鐵過剩產能工作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28個產鋼地區已簽訂化解過剩產能目標責任書,部署開展淘汰落后、違法違規項目清理、聯合執法專項行動。
降成本方面,通過降本降息、清費減稅促進了企業降本增效。1~5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管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73元,同比減少0.22元,處于近3年同期最低點。
補短板方面,實施制造業技術改造升級工程、工業強基工程、綠色制造工程、大數據重大創新工程等,促進了制造業向中高端邁進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上半年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4.5%。今年第一、二批專項建設基金安排技術改造資金720億元,支持智能化改造、基礎能力提升、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領域342個項目,帶動社會總投資超過8000億元。
另外,信息通信產業穩定增長。上半年,基礎電信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6%,增值電信業務收入增長18.6%。隨著“互聯網+”的不新推進,基于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應用和創新日益活躍,不斷為經濟發展積聚新動能。
總體看,在中央促進工業穩增長一系列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工業經濟呈現出緩中趨穩的運行態勢,多數地區、行業和企業運行狀況得到改善,國務院部署的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重點工作分工方案涉及的92項政策措施大多數得到較好落實、各地區相應出臺了工業穩增長的具體措施、這些政策措施在促進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方面發揮了十分積板的作用。
(來源:全球五金網)標簽:工業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