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機床網訊】2016年上半年,中國機床行業伴隨著世界機床產業的低迷,可謂是一片慘淡,進入到行業發展的低谷,甚至看不到行業發展的出路。雖然業界普遍認為,國產機床行業要在中低端去產能、高端替代進口、進入機床消費市場等方面做突破,但在如今這種情況下,國產機床是否能做到?
國產機床深陷三大泥潭 發展之路何在?
深陷虧損泥潭
上個月,各家機床企業發布上年度業績預告,包括沈陽機床、秦川機床、華中數控三大機床公司在內多數機床企業,紛紛出現虧損。其中沈陽機床虧損達虧損4億-5億元,華中數控虧損3286萬元-3786萬元,秦川機床虧損5400萬-5800萬元。雖然與2015年同期相比,虧損額度有所降低,當如此大的泥潭,試問何時能擺脫?
行業人士認為,目前,全球機床產業仍處于行業低谷,行業下游采購需求疲弱,而我國機床行業的競爭有主要集中在中下游,給虧損企業帶來了重大的壓力。由此可以知道,在中下游行業,如何刺激需求、去產能是重中之重。話雖如此,但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雖然今年上半年機床市場有短暫回暖,但目前還沒有看到產業大環境回暖的明顯跡象。
深陷仿制泥潭
在技術上,中國機床行業現在可以說是核心技術空心化嚴重,整個行業基本上處于仿制生產階段,尤其在高端機床技術市場,更是一片空白。數據顯示,在高檔數控機床中,國產數控系統市場占有率只有5%。而且,這種技術空心化不僅僅是體現在硬件上,在軟件上也是難以國外高端產品抗衡。
也就是說,現在的國內高端機床市場中,我們不僅硬件設施依賴進口,軟件同時也依賴進口。雖然,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國高端數控機床技術攻關已取得不少突破,尤其,華中8型數控系統、廣州數控系統通過了全部633項標準型對標評測項,沈陽機床搭載i5系統的智能化機床已推向市場,并受到消費電子產品企業的好評。但不得不說,這僅是少數個別大企業的少數突破,難以在行業內形成普及效應,我國機床行業仍然難以擺脫仿制的困境。
深陷小規模泥潭
雖然我國機床市場貴為世界第一大市場,在生產企業的數量也達到足以驚人的數量,但是在規模上卻遠遠達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目前國內的機床企業主要還是以勞動密集型、單一品種為主,其開發能力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難以形成著名品牌。
不能形成品牌效應,企業在競爭中就沒有優勢可言,再加上沒有獨立的開發能力,難以成為功能部件的主體和主流,在競爭中往往讓用戶產生疑慮,影響機床企業的市場開拓。如此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企業就總是在小規模、低端化的市場中掙扎徘徊,難有實質性突破。
(責任編輯:云海)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