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土壤污染嚴重,惡性事件頻發: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嚴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工礦業、農業等人為活動以及土壤環境背景值高是造成土壤污染或超標的主要原因。土壤污染會影響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引起其它次生態環境問題、影響人類健康,近年來土壤污染惡性事件頻繁曝光。
土壤修復起步晚,“土十條”萬億市場靜待開啟:我國土壤修復產業市場還處于實驗和市場培育階段,尚無完整的產業發展鏈,存在相關政策、標準和技術的不完善等問題。尤其是產業資金缺口嚴重,缺乏明確的盈利模式導致土壤修復產業發展滯后。“土十條”的出臺將助力未來行業盈利模式的形成,真正帶動土壤修復行業快速發展。耕地修復及重污染土壤修復的規模超過5萬億,空間巨大。
我國土壤修復模式和案例分析:從資金來源上來說,我國土壤修復可分為“污染者付費”、“受益者付費”和“政府出資“三種模式,目前我國還是以政府投資模式為主,但政府財政壓力加大,繼續建立土壤修復相關的基金;從土壤修復項目分配看,分為招投標模式和“修復 開發”模式;從企業參與土壤修復項目的操作模式看,目前主要為EPC模式、BOT模式和PPP模式。典型案例如永清環保的岳塘模式、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問題和北京焦化廠區土壤修復項目。
國外修復管理經驗借鑒:美國的污染場地環境管理通過“危險廢物超級基金”和“國家優先名錄”解決資金來源問題,確立了污染者付費責任主體,目前超級基金主要依靠常規財政撥款;英國的土壤污染管理屬于“重新開發利用管理模式”,同樣遵循污染者責任原則;歐洲土壤修復技術原位處理與異位處理比例相當,以生物處理為熱點;臺灣土壤修復同樣設立了政治基金,通過立法的形式對其征收使用作出具體規定,由環保署負責基金管理。建議關注永清環保、高能環境。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