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伴隨中科院、科技部、國家發改委、國家衛計委等部門公布有關重大科研計劃和政策舉措,中國吹響了進軍“精準醫學”乃至生物經濟時代的號角。
進入21世紀,伴隨基因組研究的深入、高通量測序技術“超摩爾定律”式的發展,人類對生命有了嶄新的認識,2015年,美國提出實施精準醫學計劃,在全球引起強烈反響。英、法等國紛紛推出一系列研究計劃。
“人類基因組測序技術的革新,分子影像、手術導航和微創技術等生物醫學分析技術的進步以及大數據分析工具的出現,都推動了精準醫學時代到來。”北京大學醫學部主任詹啟敏院士說。
進入2016年,中國有關部門加快行動:中科院宣布啟動中國人群精準醫學研究計劃;作為新型健康技術惠民工程,國家發改委辦公廳批復在全國建設27個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示范中心;國家衛計委近期公布“臨床用單細胞組學技術研發”等61個進入“精準醫學研究”重點專項的項目清單。
不少地方就精準醫學做出部署:湖南、貴州等地出臺了支持或者促進基因檢測技術應用的政策措施,推動基因檢測技術在重大疾病防治上的應用。
第三方基因檢測機構涌現,高校、研究所和臨床醫院紛紛成立精準醫學中心,投資機構積極參與……精準醫學熱席卷神州大地。臨床上,精準醫學正從大規模的無創產前檢測、遺傳病檢測向腫瘤、心血管、風濕免疫等領域延伸……
要更多了解基因如何影響疾病,掌握的基因組數據越多越好。3月20日,華大基因宣布完成全球第一個100萬例無創產前檢測,樣本來自62個國家和地區。“這是全球基因技術臨床應用的第一個百萬,幫助避免了1.4萬余個遺傳缺陷兒的出生,標志我們向‘基因科技造福人類’的目標又邁進了一大步。”華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尹燁說。
“沒有精準檢測,何來精準醫療?”國家衛計委臨檢中心副主任李金明教授說,近年來,我國制定了一系列個體化醫學檢測管理辦法及相關指南,并對實驗室質量進行了評價。
“我國其實早在‘十一五’時期就布局了相關研究,包括863計劃實施的腫瘤基因組、疾病分子分型和分子分期等項目。”詹啟敏說,目前我國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研究位于國際前沿水平,分子標志物、大數據等技術發展迅速。
多位專家指出,精準醫學目前只是起步,中國仍需加強頂層設計,尤其是亟待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共享臨床研究資源、完善政策法規。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