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國務院在網上公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全文,提出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到2015年總產值達到4.5萬億元,成為國民經濟新的支柱產業。
“該《意見》將促進全行業的節能減排工作,對于整個石油和化工行業的調結構、轉型升級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節能與低碳發展處處長李永亮認為:“環保產業的發展與工業企業的發展密切相關,但目前他們之間的相互銜接并不協調。”
李永亮表示,這種不協調主要表現在當前環保產業的發展不能滿足石化行業的需要。在國內化工行業中,高濃度含鹽有機廢水的處理等是讓企業極為頭疼的環保問題,解決這些問題要依托環保核心技術的創新、產業化。但當前中國環保產業中的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大多是民營企業、小微企業。《意見》中提出的“重大核心技術需要加大突破,推進科技成果的轉化”恰逢其時。
“另外據我了解,資金短缺是制約環保產業發展的一個瓶頸問題,《意見》提出將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和中央財政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對節能環保產業的投入,我建議企業一定要用好這些政策。”李永亮說。
這與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的情況十分吻合,節能減排裝備制造業是政策導向性強、產業關聯度高、產品覆蓋面廣、資金技術密集的產業,當前階段節能環保要成為新支柱產業確實需要先突破資金瓶頸。
廊坊市晉盛節能技術服務有限公司是專業從事化工行業工業爐(窯)煙氣余熱回收和煙氣污染物治理一體化技術的服務商。該公司董事長趙躍告訴記者,他們眼下最大的困難就是缺乏資金,從銀行貸不到款,而國家有關獎勵資金也不知找誰能要到,幾項關鍵性的研發只能擱置。
秦皇島明信環保節能設備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趙作明也有著同樣的煩惱。“近年來,由于國家嚴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企業上馬,節能減排技術裝備的新增市場是在下滑的。因此我們主攻存量市場,但這一市場受政策影響較大。由于缺乏資金,很多項目無法順利開展。”
中國環保機械行業協會的統計顯示,我國目前環保裝備投資主體依然以企業自籌為主。2010年企業自籌資金174億元,占年度資金的92.6%,國家預算內資金僅為總投資的0.3%。也就是說,如果企業要進行環保升級,必須自負盈虧,而對于很多本身經濟效益不佳的企業來說,勢必形成負擔。
以焦化行業為例,根據煉焦環保新標準,煙氣中二氧化硫排放要達到5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排放要達到500毫克/立方米。而目前焦化企業煙氣中含二氧化硫為450毫克/立方米左右,氮氧化物1800毫克/立方米左右。同時,新標準對現有企業給出了兩年多的過渡期,對原有企業執行對應標準截至2014年末,2015年以后將執行新建企業排放限值標準。據寧夏寶豐焦化公司總工辦楊冰介紹,投資一套脫硫脫硝裝置,僅設備投資就要1500萬~2000多萬元。每年運行費用還得400萬~500萬元,如此成本壓力對于目前尚不景氣的焦化企業來講,不能不說是一筆大賬,壓力很大。
“由于缺乏激勵與約束機制,很多企業在研發、設計、生產等領域并不重視節能降耗,采用節能降耗的產品、技術和工藝的積極性并不高。”趙躍說。據了解,當前我國對于生產環保裝備制造產品的企業缺少有效的激勵政策、措施和資金投入,也幾乎沒有建立能效標志制度,缺乏有效的機構指導、監督企業節能改造。“節能環保產業受政策影響很大,希望國家能盡快出臺配套的細化政策,支撐環保產業健康發展。”趙躍表示。
《意見》提出,將加大中央預算內投資和中央財政節能減排專項資金對節能環保產業的投入,繼續安排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支出,支持重點企業實施節能環保項目。地方要加大對節能環保重大工程和技術裝備研發推廣的投入力度,解決突出問題。同時將多舉措拓展投融資渠道。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