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包裝網訊】近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分別通知河北省、上海市、廣東省食品藥品監管局,要求結束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受此影響,天貓、1號店等第三方電商平臺醫藥售賣業務被紛紛叫停。
在“互聯網+”方興未艾的今天,是否所有行業都能乘上網絡時代的東風?有關部門對“網售藥品”試點的叫停,又對其他傳統行業的互聯網升級帶來哪些啟示?
難過身份認同關
當記者進入天貓網站,搜索“藥品”二字,并隨意點開一個鏈接時,映入眼簾的不是平時所熟悉的“立即購買”字樣,而是一個“提交需求”的按鈕。無獨有偶,進入1號店商城,打開某一藥品的購買頁面,同樣也只能“提交需求”,且頁面下方還有“本品為藥品,請咨詢藥師”的提示。
據了解,自8月1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發出“停止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的通知后,國內的第三方醫藥交易平臺都已叫停直接交易,并將消費者需求提交給商家,由商家直接與消費者交易。
叫停第三方網售藥品的直接原因是國家食藥監總局互聯網第三方平臺藥品網上零售試點工作(以下簡稱“試點”)已正式結束。這意味著目前所有的第三方藥品網售平臺將失去官方給予的身份認同,其安全性和公信力也將因此受到質疑。
然而,有業內人士表示,這次關于“網售藥品”的叫停并非將醫藥電商“一棍子打死”。事實上,這次被叫停的僅僅是第三方醫藥網售平臺,已經取得《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書》的實體藥店,可以繼續通過互聯網直接向消費者銷售藥品。因此,對于醫藥行業的自建電商平臺來說,本次叫停的影響不大。
“醫藥安全”是根本
雖說“試點”結束是導致此次“網售藥品”被叫停的直接因素,但其背后的“藥品安全”問題恐怕才是這次叫停的根本原因。
2013年,為順應電商時代潮流,國家食藥監總局先后批準河北、上海、廣東等3省市進行網上藥店零售試點工作。這在當時被視為醫藥行業的一大利好。2014年5月,國家食藥監總局又發布了《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辦法稱擬放開網上銷售處方藥。
然而,“試點”并未成功落地,《征求意見稿》也遲遲沒有形成正式文件,這足以說明相關主管部門對“網售藥品”的疑慮。眾所周知,醫藥行業十分特殊,用藥不當很可能對人的身體造成極大傷害,甚至危及生命。而在互聯網第三方售藥試點過程中,第三方平臺與實體藥店主體責任不清晰、對銷售處方藥和藥品質量安全難以有效監管等問題也為這種風險增加了可能。
與此同時,我國目前缺少相關具體的監管機制來規范企業經營。第三方醫藥交易平臺也都是綜合性電商網站,難以給用戶提供專業、安全的用藥意見。消費者對于網售藥品的認知度也有待加強。可以說,在賣方、賣方和監管部門都未對第三方“網售藥品”市場擁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叫停“網售藥品”試點也是明智之舉。
監管制度待完善
“推行藥品網上零售是一把有利有弊的‘雙刃劍’。”居住在北京市的霍先生對記者說,“有利的是網上售賣的藥品價格更便宜,選擇面也更廣,不會再為買不到一些短缺藥品而頭疼。弊端是容易買到假藥,且顧客自行購買的藥品還可能因為用藥不慎導致惡果。”
霍先生的擔憂不無道理。藥品事關消費者生命健康,無論是行業主管部門還是醫藥從業者,對于“網售藥品”都應該慎之又慎。事實上,自去年底以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僅發放526張《互聯網藥品交易服務資格證》,并且一直沒有解禁互聯網售賣處方藥。這也可以看出官方對于網上售藥的謹慎態度。
不過,各界的共識是不能“因噎廢食”,為規避相關風險而徹底叫停醫藥電商。要想使網售藥品進入良性發展軌道,還是要從監管和市場機制入手,正視問題,并針對試點情況分析、總結,制定出成熟嚴密的監管措施,同時引導市場形成從藥品銷售機構資質、從業人員資質到藥品質量安全的一整套成熟的機制。
從長遠來看,監管從嚴對醫藥行業來說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只有這樣,才能讓制度為未來的醫藥互聯網行業保駕護航,引導其進一步健康發展。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