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保部規劃院測算,“十三五”全社會環保投資將達到17萬億元,是“十二五”的2倍多。
但與環保市場迅速發展不相匹配的是,中國環保公司普遍還比較弱小。環保產業上市公司財報數據顯示,營業收入最高的北控水務2015年僅135.03億港元(約合110多億元)。而國際上的環保龍頭企業如法國的威立雅水務集團、蘇伊士環境集團2015年營業收入則高達千億元以上,威立雅營收是北控水務同期的16倍多。
業內人士認為,千億級領軍企業的出現將提高環保行業集中度,為各地提供完善的環境綜合服務,有利于解決相關環保難題;且更易在行業迅速發展之際獲得相關資源促進企業良性發展。
隨著中國環保市場的迅速發展,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到2020年左右,中國或將涌現出兩三家千億元級別的環保企業。
產業環境不足
我國環保產業起步較晚,1972年,官廳水系水源保護領導小組是我國最早的環保部門。1974年成立了國務院環境保護領導小組辦公室。后幾經改革,至1998年升格為國家環境保護總局(正部級),屬于國務院直屬單位。2008年,成立環境保護部,成為國務院組成部門。
我國較早一批環保公司大多成立于1980年代,首創環境控股有限公司行政總裁曹國憲介紹,從宏觀經濟發展角度來說,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某種程度上以資源環境為代價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環保企業很難做大做強。
山東派力迪環保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建平表示,“三廢”(廢水、廢氣和廢渣)處理技術各不相同,一家企業難以同時掌握“三廢”處理技術,甚至僅限廢氣領域也難有一家公司掌握所有技術。
尤其是
環保設備供應商,往往只能掌握某一項技術,難以同時對一整套
環保設備都擁有核心專利技術,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企業發展壯大。
不僅如此,環保企業的技術參差不齊,魚龍混雜,有些技術同質化嚴重,高附加值產品較少。張建平表示,只有國家加大對環保技術的
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保護好那些有自主創新能力的環保公司,才能更好地促進中國環保產業和環境治理的健康發展。
隨著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近幾年來行業內的惡性競爭也隨之出現,往往出現單價超低現象。在桑德國際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張景志看來,這是中國環保行業沒有誕生千億級公司的又一個重要原因。
垃圾焚燒治理單價過低問題最為突出。2015年6月,山東新泰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報出48元/噸;8月,安徽蚌埠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報價26.8元/噸;10月,江蘇高郵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報價26.5元/噸;12月,浙江紹興項目以18元/噸的報價再度刷新了行業底線。僅數月時間,中標最低價從48元/噸驟降至18元/噸,降幅達到62%。
這些超低價中標項目損害了環保行業的健康發展,擾亂了正常市場秩序,也損害了企業自身的財務可持續性。全聯環境商會常務副會長、威立雅中國區副總裁兼CEO黃曉軍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說:“還可能存在爛尾工程及豆腐渣工程的隱患。”為此,全聯環境商會于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提交了關于遏制環保行業惡性競爭的提案。
誰是希望之星?
盡管存在不少難題,但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十三五”期間,發展環保產業是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未來資本、技術和人才等要素集聚的重點領域,到2020年或將出現千億級環保企業。
誰會成為未來的希望之星呢?
目前,地方國企在水務、垃圾處理上起著主導作用。比如北控水務,在1993年就進行了股份制改造,1997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水處理業務布局全國。
與鋼鐵等重化工行業不同的是,央企在環保領域大多屬于“新人”,大部分是最近十年才進入該領域,甚至如中冶集團、葛洲壩集團和中信集團等,在近兩年才開始通過收購等方式布局環保市場。這其中的光大集團子公司光大國際被業內看好。該公司作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的垃圾發電項目投資運營商,在固體廢物處理領域具有領先優勢,且在爐排爐、煙氣凈化系統、滲濾液處理系統等方面擁有自主研發的核心技術,將持續受益行業發展前景。
相對而言,民營企業主要集中在環保設備制造領域。E20環境平臺首席合伙人傅濤曾表示,環保行業是政府主導的行業,民營企業難以打入市場。較為典型案例是,在被稱作“PPP元年”的2015年,全國160多個環保PPP項目中,“企業性質”成為重要的“競爭指標”,民企大多被拒之門外。
不過,近年來桑德集團、碧水源等一批民企在環境治理領域有所斬獲。已與清華大學校企啟迪控股結盟的桑德集團,在水務、固廢以及動力電池領域積極布局,發展勢頭強勁。
并購是誕生巨頭的一個通行方式。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以來,A股環保行業并購顯著增多,環保行業上市公司的并購數量達160起,總金額396億元,平均每筆并購金額為2.5億元。以北控水務為例,2013年發生了6起收購案,從而使得營業收入同比增長71.78%。
業內人士表示,長遠來看,地方國企和央企通過并購會加劇整個環保行業的競爭和整合,加速企業集中度的提高。如果中小民營企業沒有差異化的競爭優勢,缺乏某個方面的核心競爭力,前景難言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