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小編還在荷蘭垃圾處理公司實習的時候,曾和導師探討過一個問題:“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是否可以建到一起?”記得當時他說當然可以,但他也說很多東西不是技術問題,而是決策問題。
回國之后,偶爾跟人提起這個問題,很多人都覺得我在胡扯…誰知近日在Twitter上看一則新聞——“2 'green' plants to improve waste treatment efficiency”。打開一開,我被驚呆了——天啊,新加坡人還真的把當年小編的“天真夢”付諸實踐啊!(然后心里默默放著下邊這張圖…)
說完冷笑話,還是言歸正傳…
借著上周兩年一度的新加坡國際水周之際,新加坡的水務機構PUB和國家環境局NEA向媒體公布了這個可能是全球環保界又一標桿工程的規劃、設計和施工的競標者等細節。
新加坡政府的想法是讓位于新加坡西邊的Tuas再生水廠(Tuas Water Reclamation Plant - TWRP)和垃圾綜合處理廠(Integrated Waste Management Facility -IWMF)協同合作,實現能量自給。
如何個協同合作?譬如說垃圾處理廠通過焚燒設施產生的能量能供污水處理廠所用。反過來,經污水廠凈化的污水能夠供垃圾處理廠作冷卻用途使用。這樣一來,兩者都為對方提供所需的資源,到2027年,新加坡40%的廢物將由這兩座巨型工廠協同處理。
圖源:The Straits Times
除了工藝上的協同合作(process synergies),污水廠和垃圾焚燒廠也將共享一些資源,例如辦公室和停車場等,這將進一步節省用地。 屆時,兩個廠將對廚余和污泥作協同消化,通過厭氧發酵的方式,微生物將把廢物中的有機成分轉化成沼氣,而協同消化能提高沼氣的產量。
整個項目的總費用(包括了NEWater再生水設備)目前預計為95億美元,它將是世界上首個實踐污水和垃圾聯合處理的探索。 新加坡國家環境局NEA的代表和垃圾處理廠項目的主管Joseph Boey先生表示,兩座廠的“聯合選址”將為土地資源緊張的新加坡揭開水回用和資源回收管理的新篇章。
他說,這個項目不僅能夠減少實際占地和環境足跡,而且還使得能量回收效率最大化——據他介紹,屆時兩個合體的巨無霸每年將能產生198萬MWh的電量,能為超過40萬個4室公寓供電!而廠區本身只需消耗其中的10%,剩下的都能并到電網。
而這也將是第一次有垃圾廠能夠綜合處理四種不同類型的廢物:可焚燒的廢物(incinerable waste), 家居可回收垃圾(household recyclables),廚余(food waste)和脫水污泥(dewatered sludge)。目前這些垃圾都是分開處理的。
據說新加坡政府將使用先進的建筑技術減少占地,屆時垃圾廠焚燒設施每公頃的日處理量將達到500噸,幾乎是現有水平的兩倍,而每噸焚燒垃圾的能量回收率也將與現在相比提高6-8%。至于有多先進,大家可以參考他們環境局的官方解釋自行評判。
圖源:The Straits Times
上圖可以看到Tuas污水廠建成后,現有的Ulu Pandan和Jurong再生水廠將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把地騰出來作更重要的用途。
深層隧道排污系統
上圖提到的DTSS是什么東西呢?據說那是一個超級高級的工程,全名是Deep Tunnel Sewerage System,中文一般翻譯為深層隧道排污系統。個人感覺它有點像現在炒得火熱的海綿城市的綜合管廊之類的東西。負責該工程二期的主管,來自PUB的Yong Wei Hin說,兩個廠合建能節省2.8公頃的土地。而前期研究得到的結果也顯示,這樣能為政府節省幾百萬美元的費用。
PUB也打算在Tuas污水廠應用“嶄新且得到驗證”的污水處理技術,不僅能耗更低、污泥減量,還能使能源回收率翻倍。小編特地查了一下,發現主要工藝是MBR,合作伙伴是日本三菱。
Tuas污水廠的日處理能力為80萬立方米,屆時會對市政污水和工業廢水分開處理,前者會變成Newater,而后者則作工業用途。據說它屆時將是世界上最大的膜生物反應器。
DTSS深層隧道排污系統和這個工程也是接駁的,前者二期工程的其中一部分工作就是利用重力作用將西部的廢水通過隧道下水道運到污水廠。這工程預計在2025年完成。
這個DTSS深層隧道排污系統,它可是新加坡公用事業局目前最引以為豪的項目之一。這條造價34億美元的地下管廊被稱作“污水高速公路”。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