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配件網訊】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辛國斌在“智能制造發展對策研究”重大軟課題部長專題會上指出,我國智能制造在傳感器、工業軟件、工控系統,以及系統集成等方面存在“短板”。在接下來的發展規劃中,要突破這些短板,系統推進智能制造工作。從我國現在的市場環境來看,傳感器行業將有望形成千億級的市場空間。
政策、市場雙驅動 國產傳感器市場前景廣闊
在萬物互聯的時代,傳感器是基礎,在工業制造、智能汽車、通信電子和消費電子等多個領域被廣泛應用。但是,目前國內尚無一套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設計軟件,可靠性遠低于國外同類產品。國產傳感器仍以中低端為主,缺乏核心技術和基礎能力,中高檔傳感器產品幾乎100%從國外進口,90%芯片依賴國外。但如今大熱的在智能制造領域中,應用到的正是被國外長期壟斷的高端、新型傳感器。
在業內不少人看來,國產傳感器的發展還需要政策的帶動,同時,企業本身也要加大研發力度,尋求與國外優秀企業的合作,學習其先進技術,強化自身研發能力。同時,利用聯合優勢,可以與國內企業共同開發,占領更大的市場。
早在2013年,工信部就發布了《加快推進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產業發展行動計劃》,要求到2025年,我國傳感器高端產品和服務市場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另外,從從《<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新型工業傳感器在2020年的近期目標是,將智能型光電傳感器、智能型接近傳感器、中低檔視覺傳感器、MEMS傳感器及芯片、光纖傳感器的市場占有率提高到20%。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在傳感器行業的政策并不少,那國產傳感器企業下一步要怎么走呢?
我們知道,高端工業傳感器的性能要求相當苛刻,在精度上有相當高的要求。我國雖然在這方面與國外還存在差距,但應該知道,國外高端傳感器廠商也并不多,尤其在各個細分市場,還沒有形成大規模應用。在尚未成熟的細分市場,我國企業機會更多,不妨提前布局。
未來,在信息化時代的影響下,傳感器市場必將壯大。相信隨著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我國傳感器企業一定能突出重圍,打破國外產品壟斷局面,實現中國制造。
(責任編輯:云海)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