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了國內外微孔曝氣研究和應用實例,敘述了曝氣量、安裝水深、安裝面積、孔徑、水質和氣孔堵塞狀況對微孔曝氣充氧性能的影響,對不同影響因素的作用效果做了總結,并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問題。以期對污水處理廠曝氣系統的優化提供借鑒,對擬采用微孔曝氣法進行生態修復的研究提供參考。
1.引言
好氧生物處理是污水處理廠的中心環節,曝氣設備是好氧生物處理的核心組件。曝氣不僅可以提供好氧微生物所需的溶解氧,還可以攪動水體,增加微生物與懸浮物的接觸面積,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曝氣是污水處理的主要耗能環節,一座普通的污水處理廠中45%~75%的能耗是曝氣過程產生的。能耗大、維護費用高是目前曝氣系統的主要問題。
微孔曝氣是一種高效的曝氣技術。早在1915年,英國發明了第一個多孔盤曝氣裝置,并于20世紀30~40年代逐漸流行。隨著20世紀70年代能源危機之后,微孔曝氣技術由于其通氣量大、充氧能力強,節約能耗的特點,再次受到關注。
美國的Ridgewood污水處理廠將粗孔曝氣器改裝成微孔曝氣器之后,氧利用率提高了50%,并降低了28%左右的能耗。與大中氣泡的曝氣系統相比,微孔曝氣系統能節約50%左右的能耗。
盡管如此,微孔曝氣的氧的利用率也<20%~30%,而且能耗很高。因此,如何在不增加能量消耗的前提下提高微孔曝氣器的充氧性能,優化微孔曝氣器充氧性能具有重要意義。
2.微孔曝氣技術的應用
目前微孔曝氣多用于生活污水的處理和黑臭河道的治理,國內外已有大量研究案例。表1例舉了國內外微孔曝氣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實例。研究發現,微孔曝氣技術單獨作用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有限,這是因為曝氣對污染物的去除主要依靠污水中的微生物作用。對于微生物含量匱乏的水體,曝氣效果往往不明顯。通過向水體中投加微生物菌劑或利用生物膜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
從N、P的去除機理可知,曝氣對N、P的去除實質是物質之間不同形態的轉化,以及水體和底泥之間的物質交換過程,污染物并沒有從水體-底泥系統中去除。水生植物能夠很好地利用水體-底泥中的N、P營養元素,從根本上去除污染物。因此,微孔曝氣技術與微生物、水生植物等技術聯合作用能大幅度提高污染物的去除率,是未來研究的重點。目前研究較多的聯合技術是人工濕地技術和生物膜技術。
表1微孔曝氣技術實施案例
3.影響充氧性能的因素
充氧過程的實質是氧的傳質過程。基于1923年Whitman提出的雙膜理論,KLa是氧總傳質系數,表示在單位時間內向單位體積水中傳遞氧的數量。此外,常用的評價充氧性能的指標有充氧能力、氧利用率和理論動力效率等。
3.1曝氣量
根據Erika的研究,曝氣量是影響KLa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分別為孔徑和曝氣器的安裝水深。目前就曝氣量對充氧性能的影響,國內外已有較多研究。
Khoshfetrat比較了不同曝氣量下膜生物反應器中溶解氧的濃度,結果表明,當曝氣量由4L/min增加到8L/min時,溶解氧由4.9mg/L增加到了5.8mg/L。Jia-MingChern的研究發現,KLa值是隨曝氣量的增加而增大的,且存在某種線性關系。EPA公布的微孔曝氣設計手冊顯示,充氧能力隨曝氣量的增大而增加,氧利用率卻隨曝氣量的增大而減小。
RezaIranpour對洛杉磯某污水處理廠的研究顯示,氧利用率隨曝氣量的增加快速降低,曝氣量的增加不利于氧利用率的提高,這種現象在氣孔堵塞的情況下更加明顯。張斌用橡膠膜微孔曝氣器進行清水充氧試驗也發現了同樣的情況:隨著曝氣量增大,充氧能力有所提高,氧利用率和理論動力效率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
根據雙膜理論,在一定水深下,曝氣量增大,單位時間內轉移到水中的溶解氧量增加,充氧能力就強。但曝氣量增加會導致氣泡在水中的停留時間減少,因此在相同水深下,氧的利用率會減小。
3.2安裝水深
曝氣器的安裝水深是影響充氧性能的一個重要因素。Kossay對不同水深下的充氧效果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在水深為0.5m時,充氧能力為1.2~2.2g(O2)/h˙m3,當水深增加到4.6m時,充氧能力提高到了10.4g(O2)/h˙m3。Martin在水深為3.5m~12.0m的范圍內研究水深對微孔曝氣的氧傳質效率影響,結果表明,隨著水深的增加,氧轉移效率增加,同時能耗也在增加。
張斌分別在水深為5m,6m,10m處進行清水充氧性能研究,結果表明,充氧能力、理論動力效率和氧利用率均隨水深的增加而增大。這是因為曝氣器的安裝水深越深,氣液接觸時間越長,氧傳質系數越大,充氧性能越好,氧的利用率也越高。
俞庭康的研究結果卻不太相同,在4~8m水深條件下,橡膠膜曝氣器的充氧能力和氧利用率隨水深增加而增大,但KLa和理論動力效率是先減小后增大,并在6m處達到最小值。
3.3曝氣器的表面積
Kossay將曝氣密度(曝氣器的表面積與池底表面積的比值)作為研究對象,分別在曝氣密度為25%、50%、75%、100%時研究其與充氧能力的關系,結果表明,充氧能力與曝氣密度呈某種線性關系,且隨曝氣密度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大效果并不明顯。
Martin的研究表明,當曝氣密度由15%~20%下降到5%~10%時,氧氣的吸收會由20gO2/m3˙m下降到13gO2/m3˙m。S.Gillot的研究表明,KLa隨著曝氣器數量的增加而增大。Gregory比較了曝氣器尺寸分別為254mm和210mm時的氧轉移率,結果表明,在水深3m處,254mm曝氣器的氧轉移率要高3%;當水深增加到6.1m時,這種差別提高到12%。
增大曝氣器的表面積可以提高充氧能力和氧利用率,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表面積的增大可以增加氣泡數量,實質是增大了氣水接觸面積;二是表面積的增加減少了氣泡之間相互影響,同時減少了小氣泡并聚成大氣泡的數量。
3.4曝氣孔徑
曝氣器的孔徑對充氧性能的作用至關重要。與粗孔曝氣器相比,微孔曝氣器可以節約50%左右的能耗。這是因為小氣泡比大氣泡的停留時間更長,同時與水的接觸面積更大。Krasnyi指出,混合液的吸收氧量與曝氣器的孔徑成反比。Alkhalidi進一步提出了KLa與氣泡大小的關系模型,并通過實驗得到驗證。
Kenneth通過實驗比較了孔徑分別為40μm和140μm兩個曝氣器的充氧性能,結果顯示兩個曝氣器的充氧性能并沒有太大差異。Yannick研究結果則不同,他發現孔徑減小10%會使KLa增加15%,相反,孔徑增加10%會造成KLa減小11%。莊健與Yannick的研究結果一致,他對孔徑從50μm~100μm的6個梯度進行實驗,結果表明,隨著孔徑增大,KLa、充氧能力、氧利用率和理論動力效率均減小。盡管小孔徑有利于氧的傳質,但孔徑越小,阻力損失越大,能耗也越大。除了能耗問題,在實際應用中也要綜合考慮污水水質導致曝氣孔堵塞的問題。
3.5污水水質
針對不同水質,曝氣充氧效果也不盡相同。Khoshfetrat就COD負荷對充氧性能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COD負荷由1kg/m3˙d增加到2kg/m3˙d時,溶解氧由4.9mg/L降到3.9mg/L,隨著COD負荷繼續增加到2.5kg/m3˙d,溶解氧繼續下降到2.1mg/L。
表面活性劑和總溶解性固體(TDS)是影響曝氣氧傳質效率的重要因素,是目前研究的熱點。Marupatch對比清水和混合液(包括NaCl、葡萄糖、表面活性劑)的KLa發現,混合液中的KLa比清水中的有明顯降低。這是因為表面活性劑能夠使氣泡減小,同時會增加氣泡之間的并聚,導致總體氧傳質系數降低。
陳旭露進一步研究了不同類型的表面活性劑(陰離子、陽離子、非離子)對氧傳質過程的影響,結果表明,陰離子表面活性劑的KLa值最大,其次是非離子和陽離子表面活性劑。莊健研究了TDS對KLa的影響,并推導出兩者關系的經驗公式。結果表明,KLa隨TDS的濃度增加而增大。
有研究指出,污染物可能會阻礙氣-液界面之間氧的傳遞,使傳質效果減弱;也有可能是因為污染物使水體張力的改變,進而影響了傳質效果。但具體的作用機理尚不明確,還需要進一步研究。
3.6氣孔的堵塞
微孔曝氣器的一大缺點是容易發生堵塞,這不僅會造成充氧能力的降低,而且會造成能量的浪費。梁遠對新、舊剛玉盤式微孔曝氣器的充氧性能作了對比實驗,結果表明,經過長期使用的曝氣器的KLa、氧利用率和動力效率分別下降了57%、58%和59%,更換新曝氣器后,能耗降低了12%。
Shao-Yuan(Ben)Leu對比清洗前和清洗后的同一微孔曝氣器的氣泡大小(見圖1),結果發現,清洗前的氣泡直徑為4mm,清洗后氣泡直徑減小為1-2mm,說明曝氣器的堵塞會使充氧性能降低。DiegoRosso在這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隨著曝氣器的使用時間增加,氧利用率呈指數曲線狀下降。因此,對于長期使用的微孔曝氣器要定期進行清洗和維護,防止發生堵塞導致氧利用率下降和能耗增加。
圖1曝氣器清洗前后對比
4結論與展望
目前微孔曝氣技術研究的重點在兩個方面:
一是曝氣器的優化以提高充氧性能;
二是與不同修復技術的聯合作用對受污染水體的處理效果。
曝氣量、曝氣器孔徑和安裝水深是對充氧性能影響最顯著的三個因素。增加曝氣量可以提高KLa和充氧能力,但會降低氧利用率。一般情況下,減小曝氣器孔徑可以提高KLa、充氧能力和氧利用率,但如果孔徑過小,可能會導致氣孔堵塞,阻力損失增加等問題。
水深增加,KLa、充氧能力和氧利用率也會增加,但水深對理論動力效率的作用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研究。單一曝氣器的表面積增加對充氧性能的提高效果不明顯,但采用多個曝氣器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充氧能力。表面活性劑和總溶解性固體(TDS)是水質條件中對KLa影響最大的因素。TDS會增加KLa,表面活性劑會降低KLa,但其中的機理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此外,溫度、曝氣池容量、曝氣器布置方式等因素也對充氧性能有影響。
目前研究人員較多關注KLa、充氧能力和氧利用率這三個指標的研究,理論動力效率作為唯一的效能指標和經濟性指標,目前的研究還較少。尤其是曝氣量、孔徑和安裝水深等因素對理論動力效率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標簽:
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