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對于重要堤壩等水利工程,可通過定點定位的方式進行實時監測,在水災中,即使有分毫的移位、扭曲,都可以通過衛星監測立刻反饋到監測總部。”7月23日,在江蘇南京舉行的“2016中國北斗與物聯產業技術研討會”上,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總工程師張春領表示,中國自主研制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完成基本系統研制建設,正進行廣域實時米級、分米級、乃至于厘米級、后處理毫米級的定位精度試驗。
今年6月12日,第23顆北斗導航衛星順利升空,進入預定軌道。自2007年第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發射成功后,9年多的高密度衛星發射,令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為廣泛民用和全球服務做好了準備。
“北斗系統提供區域服務已有三年多,檢測評估結果表明,在北京、南京以及低緯度地區,定位精度更高。”張春領告訴記者,尤其是在今年發射了兩顆IGSO衛星之后,服務區內北斗系統的可靠性和服務性能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據其介紹,目前,北斗系統還在進行增強系統建設,聯合交通運輸部、地震局、氣象局、測繪地理信息局等多個部門,已建成覆蓋全國的北斗地基增強框架基準站網,后續系統正式投入使用后,將為中國境內用戶提供米級、分米級實時定位服務,部分地區精度可達厘米級、乃至于毫米級。
“一身本領何處施展?”成為北斗系統目前面臨的最大挑戰,“融合是北斗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與物聯網的融合,將讓系統在民用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所長葉甜春告訴記者,無論是在現代制造企業中對生產、運輸的跟蹤定位,還是在健康養老方面的信息傳輸,乃至于在災害預警方面的固定建筑物衛星定位實時監測,都將成為北斗系統應用的廣大市場。
“例如大家最近比較關注的自然災害,無論是水災還是地震等,一旦對堤壩等重要的水利、民防工程進行定點定位,即使出現分毫的移位、扭曲,都通過衛星監測立即將數據反饋到監測總部,盡早對災害進行預警。”葉甜春對北斗系統的未來應用市場表示樂觀。
當天,南京北斗與物聯網研究院也正式成立,該院院長、中國通信學會會長朱洪波教授表示:“作為科技創新成果轉化平臺,研究院將通過產業協同發展的共力,發揮北斗衛星導航自主品牌優勢,引領北斗與物聯網產業可持續發展,面向全球提供北斗與物聯網產業技術一攬子解決方案。”
(原標題:北斗系統試驗厘米級定位 水災中堤壩移位可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