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下發了《京津冀產業轉移指南》,記者在文件中注意到,生態文明建設必然是產業轉型的基礎,而如何避免“產業轉移”可能產生的“污染轉移”這一既有先例,已經受到業內外人士的高度重視。
首鋼京唐鋼鐵將生產過程中的余熱、余壓、余氣充分利用,并應用于建成的大規模海水淡化裝置,日產淡水達數萬噸。圖為中國首個循環經濟示范區河北曹妃甸的首鋼京唐鋼鐵廠海水淡化項目一角。
“污染夾帶”原罪
聚焦京津冀,高科技產業匯聚北京,循環經濟產業已成為天津的城市品牌,而河北省依然受困于去產能、去庫存、減排放等目標任務。
“綠色循環低碳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要想實現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要實現工業轉型升級,以及循環經濟的法治完善,否則‘污染轉移’將重演!”在此前的一個論壇上,工信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司長高云虎對《中國企業報》記者講到。
高云虎對京津冀產業轉型的方式一直保持高度關注。
據介紹,近年來,河北省依托工業,經濟效益逐年攀升,同時也為周邊城市消納污染源提供了場所,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地區產業轉型升級。但是,隨著眾多工業污染源企業的轉移,該省高投入、高耗能、高排放的發展模式并沒有擺脫。不僅是本省的原有工業,縱觀整個京津冀地區,中國重化工業在這里高度集中。
相關數據顯示,中國最多的水泥廠、玻璃廠、發電廠、制藥廠,以及礦山、鋼鐵企業集中在京津冀地區。從固體廢物的角度來看,京津冀地區中的北京、張家口、承德、唐山等地區擁有超過30億噸的金屬礦山廢物存量,以及超過50億噸的工業固體廢棄物存量。
治污的園區路徑
近年來,京津冀環境治理效果雖然顯著,但更多的是通過行政手段轉移污染企業的污染物,以保證重點地區的環境質量。
由于各方過分著眼于本地區的利益,因此,并沒有統一協調和規劃地區污染物綜合處置方案。多家再生資源企業負責人對《中國企業報》記者坦言,他們對這一地區的市場前景普遍看好,但是,政府缺乏統一規劃,缺乏強有力的支持、引導,僅靠市場的調節,很難有效發揮企業和市場的能效匹配。另外,有時多個部門同時介入,也制約了相關項目落地。比如,城市固廢由環衛部門負責收運,到了回收環節卻由商務部門管理,進入加工再利用的環節,又歸發改委管理,在項目審批上,更是涉及工商、公安、城管等多個部門。
“京津冀要想避免‘污染轉移’,實現固廢利用內循環,達到可持續發展目的,就需要根據區位功能,設置不同方案。”循環經濟專家周漢城表示,大首都圈中的兩個直轄市,擁有技術、人才、市場優勢,在工業固廢、再生循環產業方面,可快速建立產業園區,并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優勢,以及現有循環經濟產業園發展經驗,將目前分散、低效的企業集中起來,向高效化、規模化、高值化、集約化轉變。
提升管理部門的整體協調度,通過園區形式,將回收、加工再生、高值化利用、無害化處理等各個環節連接起來,有利于形成綠色循環產業鏈。在這個區域,目前具有代表性的是天津子牙循環經濟產業園。此外,北方(定州)再生資源產業基地,集中了橡塑深加工、廢舊機械電子拆解加工、報廢汽車拆解等多種垃圾資源化板塊;曹妃甸再生資源產業園,囊括了廢舊鋼鐵產品加工,廢舊有色金屬、電子電器產品再生利用,并建立了資源物流貿易等相關產業。除此之外,廊坊、邯鄲、唐山、邢臺等城市都建立了自己的資源再利用產業園,項目涉及廢塑料、廢五金、稀有金屬等多個領域。
打造資源循環鏈
借助園區,以循環經濟產業的發展思路,極大提升了區域經濟的發展。與此同時,還要完善城市固廢、工業固廢的“收運處體系”,通過建立信息平臺,在物流的串聯下,使園區外零散企業固廢得以聚攏,這就涉及平臺建設。
垃圾資源化平臺建設,可以把企業固廢存量,以及資源再生企業,還有物流企業的資源通過大數據分析,即時顯示垃圾資源化的供需關系,以及產業鏈中項目企業的完整性,政府相關部門、園區招商管理等單位可隨機應變,打破現有供需不平衡,以及行政區劃分的壁壘。
這不僅能將生產企業、回收企業、再利用企業高效連接,同時也可以促進商業模式發展,刺激科技創新企業加入。
發展這一模式,具體而言,因為京津冀物流產業發展相對成熟,在電子商務領域的經驗也值得借鑒。因此,通過第三方物流支撐,帶動市場化運營應該被看好。
“京津冀應借助這次產業轉移的契機,率先建立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環資司司長呂文斌此前對媒體談到,在京津冀地區,通過構建產業與基礎設施的循環鏈,實現廢棄水、氣、熱的資源化處理,以此促進城市生產和基礎設施中的園林綠化、交通體系、建筑體系對資源的循環利用。專家由此相信,借助并做細、做扎實循環經濟的發展思路,在京津冀一體化建設中,跳出并擺脫“污染轉移”窠臼完全有可能、有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