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6月30日這個時間節點的過去,上半年國內光伏市場的“搶裝潮”終于告一段落。而緊隨電站規模迅速擴張的火爆之后的,則是頗為慘淡的光伏市場。
由于需求下降,從硅片到電池,再到組件,其價格開始全面下挫。
“6.30”,它真的象征著舊時代粗放型的光伏模式的結束,代表著光伏新時代的到來嗎?光伏企業又該何去何從?
“我們必須要轉變思維、轉變態度,轉變行動了,”晶科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仙德表示,畢竟,產業的游戲規則已經變了。
三季度將現價格“盆地”
“6?30”始于2015年年底國家發改委下發的《關于完善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政策的通知》。
該通知提出適當降低新建陸上風電和光伏發電上網標桿電價,明確2016年一類、二類資源區的地面光伏電站分別降低10分錢、7分錢,三類資源區降低2分錢,同時,2016年以前備案并納入年度規模管理但2016年6月30日以前仍未全部投運的光伏發電項目,執行2016年上網標桿電價。
受此影響,上半年國內興起了一輪光伏電站搶裝潮。據國家能源局統計,今年一季度,我國累計光伏發電裝機容量達到50.3吉瓦,同比增加52%。其中,光伏電站43.3吉瓦,分布式光伏7吉瓦。其中,全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就達到7.1GW,同比增加42%,接近2015年全年光伏裝機容量的一半。
但該輪搶裝潮結束后,整個市場近來卻是愁云慘談:訂單能見度差、庫存積壓、價格全面下挫。
有機構調查統計,電池片報價大跳水,部分廠商甚至開始接受每瓦0.275美元報價以下的訂單,改寫了歷史新低;而硅片報價也跌至每片0.8美元,甚至逼近0.78美元新低。
“‘6.30‘之后,光伏市場的需求快速走弱,再加上2015年第四季度開始的上游產能擴張帶來的供給過剩,實際上,產業鏈上游的硅片、電池片、組件的跌價其實從5月份就已經開始了,”蘇美達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經理袁全袁全對本報記者分析說,上游各環節的價格“盆地”應該會在第三季度出現。
至于產業鏈下游,他的觀點是,“6.30”之后會有更多的省份通過競價模式分配指標;開發商、EPC都會重新洗牌,其中,中小型的開發商和EPC會逐步退出市場;而電站分布也會更多地集中在可以確保就地消納的東部地區,各家也將傾注更多的資源在分布式業務上,使得行業逼近分布式業務全面爆發的前夜。
“無論如何,光伏發電補貼逐步下調乃至取消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只有這樣才能倒逼光伏度電成本的進一步下降,進而使得光伏更為廣泛地得到推廣應用。”他強調說。
游戲規則已變
“6月30日,有的人視它為大限來臨,有的人則如釋重負。630之前我們忙于建設并網,630之后我們將何去何從?”對這個特殊的日子,晶科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仙德有上述甚為詩意的表述。
在他看來,這個日子并沒有那么可怕,至于隨后而來的產能過剩、組件價格下跌等,“這些事情即使沒有630也會發生”,任何國家都會因為一個重大補貼政策的調整而引起一波搶裝潮,在這之后,需求會回歸正常,但市場不會突然沒有了。
他舉例說,出于電網改建速度、土地資源等問題,很多國家會從鼓勵集中式地面電站轉向分布式,但也會因為國家對于清潔電力需求的變化,再從分布式轉向集中式,比如日本。
“既然大家都認為是要通過產業升級淘汰劣質產能、避免劣幣逐良幣,既然大家都相信光伏的最大特點就是最適宜分布式發展,那又有什么好恐懼的?!畢竟,游戲規則變了。”李仙德為記者一一分析道:
第一、領跑者的基地會越來越多,領跑者組件也會供不應求,高效且能量產將是光伏產品的競爭點;
第二、成本,尤其是資金成本將成為電站投資商的核心競爭力,央企、國企以及能靠增發獲得低廉資金的上市公司將在電價競爭中獲得血統優勢;
第三、分布式開始上路,但分布式的問題仍沒有很好解決;
第四、光伏扶貧是條出路,可也面臨著場址、土地、并網,還有良莠不齊的地方官員等挑戰。
“新政策或許會對行業產生巨大影響,但尋找答案的方式是,把自己從單一一個小點中抽離出來,面對這場物競天擇的規律,理解發生的現象,并正確提出改變方案。”他告訴記者,過去企業和對手比產能、出貨量、毛利率;但未來,要比的則是對市場變化的感知力、適應力和行動力。
“這不僅僅是銷售部、開發部或者工程部的事情,而是公司上上下下都要有的意識,所有光伏從業者都要學習、適應、駕馭它,最終在挑戰中找到機會。”在李仙德看來,2016年不是黑天鵝,但也不會是灰白和空茫的。
(來源:互聯網)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