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包裝網訊】一組數字折射出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造紙產業曾經的輝煌:全區國民生產總值1/4來自于造紙業,財政收入1/5來自于造紙業,從業職工1/6來自于造紙業。然而,到了2013年,一道強令,富陽限期關停了近一半的不達標造紙企業。
富陽,曾經輝煌的造紙業,在這3年多的時間里,經歷了哪些跌宕起伏?
10年歷經6輪關停,拒絕黑色GDP
“京都狀元富陽紙,十件元書考進士。”富陽自古以來就是聞名全國的造紙之鄉。
富陽有著近兩千年的造紙歷史,20世紀90年代更是一躍成為“中國白板紙基地”。富陽造紙業生產規模呈幾何級數增長,鼎盛時期,全區有近500家工廠、10萬從業者,造紙產量超過全省的1/3,造紙業稅收占當地財政總收入的半壁江山。但在繁榮的背后卻存在著隱憂。數百個污水口日夜不停地臨水吐污,成為錢塘江上游富春江不可承受之重。
春江街道是富陽最大的造紙業集聚區。一位街道干部這樣形容當時的場景:“整個街道都彌漫著一股刺鼻氣味,緊挨著造紙廠的小溪臭水黏稠如粥。”
大源村,擁有40多家造紙廠,溪水近乎褐黑,魚蝦絕跡。夏天,整個村子都彌漫著惡臭,村民不敢開窗通風,有條件的不得不跑去城里投親靠友躲避。
幾乎沒有哪個地方像富陽造紙業那樣命途多舛:從2005年起,富陽先后開展5輪關停。2013年,富陽第六次痛下決心整治造紙業。
2013年3月22日,富陽召開動員大會,啟動造紙行業的第六輪落后產能淘汰工作,嚴格規定“年產能3萬噸以下的造紙企業都要關停”。一位已被淘汰出局的紙企老板說:“對照政府公布的產能標準,擺在面前的是一道‘二選一’的選擇題:要么關停紙廠,要么追加數千萬元的投資,擴大產能,全面整改。工作組找我協商,我簽字同意關停紙廠。之后,維持了22年的廠子被注銷。”
關得掉,留得下,上得去
“2013年,全區關停了126家落后產能造紙企業。”富陽區委書記姜軍談起紙業轉型時無限感慨:淘汰落后產能,帶來的是財政收入減少了10多億元,造紙業稅收占財政總收入比重從2010年的31%一路跌到2015年的8%,這一年富陽連續11個月出現財政收入負增長。
富陽紙業在這次壯士斷腕的整治行動中,如何補齊缺口、站穩腳跟?
“關停淘汰一批,整治提升一批,搬遷入園一批。”根據這個思路,富陽有更多的造紙企業實現了“華麗轉身”——112家造紙企業得到改造和提升,有45家企業參與組建了4家造紙企業集團,17家企業“強強聯合”整合搬入工業園區。
孫丙華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開始經營的一家造紙小作坊,到2002年的時候,他的國豐紙業每天能生產60多噸白板紙。“那個時候,紙廠真像個聚寶盆,每噸能賣到3000元左右,最高時一噸白板紙賣到了4200元。”孫丙華說。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