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分析師周三(7月13日)指出,原油行業希望油市能夠重歸均衡從而終結供應過剩局面的想法可能會落空。正是供應過剩令油價在2014年至2016年初暴跌逾70%。
盡管最近原油產量出現中斷和縮減,但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充足的供應和滿溢的庫存將推遲市場回歸平衡。
“市場應要暫停對平衡問題的擔憂而專注于當下。”迪拜石油經紀商(FIS)的燃料代理Matt Stanley說道。
“我們一直靠供應中斷以及看似增長的原油需求在支撐油價反彈。但近期殼牌石油公司(Shell)已經表示,尼日利亞邦尼輕質原油(Bonny)遭遇的不可抗力影響已經消散,而加拿大原油產量也在野火事件后再度接近滿額,同時美國汽油需求則達到15個月最低點。”Matt Stanley補充道。
現在不僅要改善供應問題,還可能要面對市場需求的減弱。
隨著美國和歐洲的原油需求增長停滯不前,亞洲一直是原油需求增長的主要支柱。但是根據外媒調查數據顯示,隨著原油連續四個月的流入,需求增長也開始受阻。
另一個表明持續過剩的指標是遠期原油期貨價格曲線, 數據表明今年大部分時間都為期貨溢價,這意味著投資者看多遠期合約的價格。這吸引交易商為了日后的原油交易而去儲存原油,同樣也被視為一個供應過剩的關鍵標志。
事實上,如此多的原油庫存使世界運行空間不足,迫使交易商包下超大型油輪來儲存未售出的燃料,由于原油存儲量之多可能需要到2018年才能順利完成消化。
“市場上仍有數以百萬桶原油剩余。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減少庫存積壓。”沙特能源部長法力赫(Khalid al-Falih)在采訪時說道。
雖然中國汽車銷售和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等數據顯示依然強勁,但今年大部分時間都出現下滑。例如中國新車銷量看似龐大,每月超過200萬輛,但已經從12月的峰值以來下降了四分之一。
出于對經濟增長的信心,中國煉油廠生產了過多的燃油,以至于即使其龐大的國內市場不能應對,導致中國的燃料出口的激增導致亞洲市場已經供過于求。
此外,中國計劃增加石油戰略儲備(SPR),這在過去的幾年中是對原油需求的一個很強大的支撐。然而該計劃可能很快就會大幅放緩甚至停止,因為儲存設施已滿或接近滿額。
因此,美國摩根大通(JPMorgan)銀行預計:“9月份中國的原油進口量將下降15%。”
此外,英國脫歐公投對石油消費的影響可能會進一步推遲原油市場的供需平衡,時間可能長達六個月之久。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