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是當前環保行業備受熱議的話題。“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一年200億的海外并購,大量互聯互通的項目資源,紛繁多樣的先進技術……遍地機遇的時代,“走出去”即是掘金。深諳品牌之道的上海俠飛泵業有限公司,自是不會錯過如此良機。
一向偏僻冷門的環保產業,終于迎來了政策蛋糕,不過,與之相伴的還有眾多搶食者。相較于一些傳統產業的不景氣,環保產業近年風生水起,一度商機爆棚。連續兩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把節能環保產業培育成我國發展的一大支柱產業。
究于這樣的投資環境,一些深耕行業多年的大佬早早地就把目光瞄向了新的領域。“關注國內的空白領域,還是走出去,這個問題很難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企業一定要善于學習,敢于擁抱變化,及時作出調整,只有這樣才能適應商業的叢林法則。”業界資深人士趙笠鈞如是說道。
除了不少環保企業愈來愈關注“走出去”,還有一些企業已經展露出“第一個吃螃蟹”的雄心,無論是創新商業模式,還是借助資本的力量尋求更好地發展,他們已經在行動。上海俠飛泵業有限公司(下文簡稱“俠飛泵業”)便是這樣一位憑借自身雄厚實力,振翅高飛的業界佼佼者。
在俠飛泵業相關企業負責人看來,我國環保企業“走出去”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重資產企業為代表的企業,采用并購方式進入國外市場。另一類企業“走出去”則是憑借技術、管理和成本等優勢獲得海外項目訂單,相繼開拓了東南亞、南亞、中東、非洲、南美等國際市場,為產業國際化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嘗試。
顯然在“以品質演繹人道,至商道”的前行準則下,俠飛泵業位列后者。作為集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的知名隔膜泵制造商,俠飛泵業近年來持續發力與上下游企業的緊密合作,并旨在通過技術管理創新的戰略路徑,以期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
伴隨“一帶一路”的推進,更多產業機會展現在企業面前。但就像人類歷史上的任何一次遠征,出海從來不易。對于大多數的環保企業來說,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太多的未知與不確定——語言、法律、標準、文化、管理……差異無處不在,稍有不慎,機遇就可能是風險。但“專業的環保企業具有專業化的技術、團隊與豐富的運營經驗,可以從管理、技術、運行等全方位提供可靠保障。”俠飛泵業相關企業負責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如是表示。專業化的包裝、離不開先進技術作為強大后盾,這也是環保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所幸,俠飛泵業的創新步伐卻從未停滯。“當機會來臨之際,我們所需的就是直面‘陣痛’的勇氣與不曾停歇的信念。”由是,憑借自主研發的氣動隔膜泵,俠飛泵業率先開拓海外市場。據公開資料,氣動隔膜泵以壓縮空氣為動力源,可自吸、空轉、計量,無切力、無泄漏。此外,對于各類腐蝕性、帶顆粒、高粘度、易揮發、易燃、劇毒的液體來說,該設備亦能完美實現抽吸輸送。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俠飛泵業的金牌利器——MORAK系列氣動隔膜泵。上述負責人進而介紹說,該設備閥球采用專用機械精準加工,圓整度高,并有效提升了止回閥密封性能。同時,過流部件均為四螺旋連接密封設計樣式,從而令泵的干吸能力高達4—7米。三段式上下蓋,安裝輕便靈巧,可滿足兩種介質同時運送的市場需求,而在增強材料強度與設備構架之余,膜片材質均選用高端質地。無疑,高效穩定、耗氣量小的優質供給已令俠飛泵業MORAK系列氣動隔膜泵在國內外市場收獲頗豐。
從上海到京津冀,從京津冀到珠三角,從珠三角到西南腹地,從西南腹地到大洋彼岸……如今的俠飛泵業,戰略版圖已被塞得滿滿當當。誠如俠飛泵業自創立伊始所秉持的,只有那些真正堅持“務實創新、誠信天下”的企業,才有可能真正扣應時代拷問,挺起“中國制造”的民族脊梁。而俠飛泵業和他的同仁們,就在來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