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日前,由我國科學家提出的國際上第一個對全球水循環關鍵多要素進行同步觀測的科學衛星計劃——“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已完成了主被動協同反演和有效載荷關鍵技術的攻關和試驗驗證,背景型號研制通過驗收,為接下來的工程研制奠定了基礎,也為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十三五”科學衛星計劃的實施做好了準備,將爭取在2019~2020年發射。
國家“千人計劃”入選者、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員、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施建成告訴記者:“在全球變化背景下,水循環特征的變化直接影響人類的生活。目前在我國南方地區肆虐的水災就是水循環特征在區域發生變化的典型案例。因此,如何提高對水循環特征變化的認識,提高我們的預報能力,是當前最前沿的科學問題之一。”
“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將在國際上首次利用對水要素敏感的三個主被動微波的傳感器進行聯合探測,對土壤濕度、雪水當量、地表凍融、海水鹽度、海面蒸散與降水等水循環關鍵要素時空分布的同步觀測將實現前所未有的觀測精度和系統性。
施建成透露,該衛星不但將通過先進傳感器的設計和集成實現全球最強的觀測能力,還將為水循環過程的相關模型和歷史數據的改進提供新的機遇,提升預報能力,并通過這個預報模型來揭示研究和氣候變化的相互作用。
同時,目前該衛星計劃已受到國際地球科學和水循環領域同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評價,并與美國、歐洲等多國研究團隊達成合作協議,衛星計劃實施后,將以此為核心發起國際水循環衛星星座,更加全面地觀測全球不同地區的水循環時空分布特征及變化,從而大大提升我國在這一重要科學領域的國際地位。
據了解,“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是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面向“十三五”的三個重點支持的背景型號項目之一,是我國第一個面向重大科學前沿問題的空間地球科學衛星計劃,也是國際上第一個對陸地、海洋和大氣水循環關鍵要素進行系統性綜合觀測的科學衛星計劃。衛星背景型號研究由中科院遙感地球所牽頭,由該所遙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科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微波遙感技術院重點實驗室聯合承擔,并聯合院內外多個單位共同完成。
(原標題:“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突破關鍵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