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油價的煎熬之下,中國石油一季度凈虧損137.86億元。而中石油產能過剩的煉化板塊也加劇了其扭虧的難度,被稱為中國煉油工業“搖籃”的撫順石化對其來講頗具樣本意義。
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撫順石化獲悉,在去年同比減虧44億元之后,這家近百年歷史的老廠已經不再是中石油的“拖油瓶”,其2016年上半年甚至實現18.3億元盈利。而在2015年之前的4年里,撫順石化已累計虧損230.8億元。
在煉油產能過剩沒有實質性改善的局面下,撫順石化仍然面臨著去產能和市場競爭的壓力。撫順石化多位高管對記者表示,在去產能大勢之下,舊設備經過改造也能有很好的經濟效益,沒必要盲目放棄設備去產能。
而令撫順石化管理層頗為苦惱的是,地方煉化企業的激烈競爭。撫順石化高管吐槽稱,地方政府從稅收考慮保護了地煉企業的違規行為,而使得撫順石化則陷入不公平的競爭。不過,一位該公司高管也坦言,“不夠靈活的價格體系使我們在競爭中比較被動”。
公司去年盈利3200萬
作為中石油煉化板塊的重要組成,撫順石化似乎已經成為中石油去產能的試驗區。記者從撫順石化獲悉,其2015年實現利潤3288萬元,同比減虧44.05億元,在煉化企業中減虧幅度排名第2位。
然而,撫順石化的扭虧并不代表其他煉油企業也能快擺脫虧損狀態。撫順石化總經理李天書認為,撫順石化快速扭虧有其先天條件的原因。
在業內人士看來,撫順石化逆勢扭虧,很大程度上在于尊重市場,改善國企弊端。面對持續多年的巨虧,撫順石化逐漸明白“市場”和“效益”的重要。撫順石化計劃處處長劉志強表示,撫順石化生產“一切圍著市場轉”,增產都是基于大量的市場數據分析,得益于此,其大乙烯裝置去年實現利潤17.29億元。
在石化企業嚴重產能過剩背景下,去產能是撫順石化最關鍵的問題。該公司副總經理錢新華認為,目前很多去產能手段實際上造成了大量浪費,更應該做的,是在市場導向的情況下,盤活現有資產。
錢新華舉例稱,公司石蠟項目生產線原存在諸多瓶頸,影響產量,撫順石化于去年投入350萬資金對裝置進行改進,同比增產6.37萬噸,增加效益1.71億元,撫順石化在去年共實施了類似項目23個,累計投入專項資金6000萬元,年創效4.61億元。
與此同時,撫順石化兩年來合計減少用工總量7500人。對于解決過剩產業職工問題,李天書希望政策能比照化解鋼鐵、煤炭行業過剩產能一樣,設立相應基金進行補助。
應加強對地煉的監管
撫順市2015年統計公報顯示,全市去年實現稅收收入56.7億元,撫順石化所繳納的稅收占其總稅收高達20.72%。
雖然實現扭虧,但撫順石化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仍頗顯嚴峻。
在記者的采訪中,多位遼寧石化系統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國有石化企業在與地方煉油企業的競爭中居于劣勢,但個別地煉的競爭優勢源于偷稅漏稅。
李天書也認同這一說法,他認為,部分地煉企業客觀上通過偷漏稅達到競爭優勢,擠壓了國有煉化企業的生存市場。“很多地煉廠產品售價甚至低于原油進貨價,只有可能偷漏稅才能盈利。”
在李天書看來,地方政府的不作為很大程度上助長了地煉的違規。而以中石油為代表的央企大量稅收上繳中央財政,地方政府的獲益并不多。據撫順石化提供的數據顯示,其去年實現稅費95.89億元,其中上繳地方稅收11.75億元,地方稅費占稅費總額12.25%。
錢新華則認為,目前國內煉油能力過剩嚴重,而部分地煉靠著偷漏稅的方式發展會加劇過剩,一旦加大監管,這批地煉將毫無競爭優勢,只能被淘汰。對于解決辦法,李天書認為,政府應該加強對地煉的監管,“國有石化企業也需要公正公平的稅收環境”。
“中石油在應對地煉價格競爭中表現也不夠靈活。”撫順石化一位高管同時也提出,“雖然成品油價確實由發改委審批,但其他大型石化企業在定價方面要比我們靈活,這使我們在競爭中比較被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