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環能德美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超磁分離水體凈化技術具有高效的混絮凝反應、磁分離效率高、占地面積小、出水水質優、運行費用低、自動化程度高等優勢,現已應用于污水直排口截污應急凈化處理、合流制溢流污染凈化、生態景觀補給水、過境斷面水質改善、封閉水體富營養化防治等工程,并取得了較好的處理效果。
作者簡介:王哲曉(1983-),山西平遙人,碩士,工程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水污染控制工程及環境信息化。
1超磁分離水體凈化技術的特點
超磁分離水體凈化技術(以下簡稱超磁分離技術)處理污水,其前提是污水中的顆粒需具有一定的磁性。對于含有非磁性或弱磁性污染物的污水,一般通過投加磁種,然后利用絮凝技術使非磁性物質與磁種結合在一起,再單獨利用超磁分離技術或絮凝沉降聯合高梯度磁分離技術分離凈化廢水。其技術原理見圖1。
圖1超磁分離技術原理
2超磁分離技術典型應用場景
2.1污水廠直排口截污凈化
案例1:清河河北村排污口臨時應急治理工程
北京市清河河北村排污口污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清河,不僅影響周圍居民的生活環境,還對河道周邊的土壤以及地下水造成污染。本工程采取建設臨時治污工程措施,主要是以去除黑臭、提升感官指標為主,采用超磁凈化處理工藝,初步改善了城區河道水環境質量。本工程于2013年建成,主要接納城中村生活污水,系統處理規模為2000m3/d,站區總占地面積為500m2(含站區道路、綠化、功能房等所有設施),SS去除量>153t/a、COD去除量>75t/a、TP去除量>1t/a,運行費用約為0.48元/m3(含取水系統)。系統進、出水水質見表1。
表1污水處理站進、出水水質
案例2:深圳后海片區直排污水應急治理工程
深圳后海片區土地面積約一半為填海造地形成,由于區域內部分市政污水管網建設近期無法完成,需重點解決污水直接排入深圳灣的問題。為此采用臨時應急治理措施,對深圳灣直排口進行截污凈化,避免污水直排進入深圳灣。截至2015年,共建成應急處理站5個,總處理量達10×104m3/d,平均進、出水水質指標詳見表2。
表2應急處理站進、出水水質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