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現在供水行業中管網的漏失是普遍存在的。我國供水管網的實際漏水情況十分嚴重。漏損率的增加不僅造成了經濟損失,和可能帶來水質的下降,更降低了水資源利用率,加劇了城市的缺水問題。所以,水的漏損管理即如何降低供水管網的漏損率刻不容緩。在水資源充沛時,漏損不成為一個突出問題,但在水資源日益短缺的今日,漏損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其影響幾乎涉及到供水企業和社會的方方面面。
漏損的影響
近年來,中國越來越多的供水企業開始更加關注對無收益水量的控制。究其原因,實際上是我國供水行業將管理方向由供水保障問題轉變為供水運營效率問題。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伴隨經濟高速發展,外來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市基礎建設發展迅猛。對城市供水企業來講,收獲了人口紅利帶來的水量增長,但當城市發展到一定規模以后,水量再無上漲空間。隨著管網老化、表計失準和缺乏有效的運營管理手段等問題的日益突出,導致無收益水量逐年增加,當新增水量速度大幅慢于無收益水量增長的速度時,供水產銷差問題暴露。供水企業迫于經營壓力,為保障成本收益,一方面通過提升水價來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只能通過解決無收益水量來達到目的。
我國作為缺水國家,每年全國的缺水量達到400億立方米,近2/3的城市存在不同程度的缺水,同時,相當多的城市的供水系統有存在比較嚴重的漏損問題,以深圳為例,深圳市在全國的城市中,漏損控制還是比較好的,每年漏損的損失仍然超過了1.5億立方米,其他城市的問題就更為嚴峻,可以說,漏損是當前大城市病的癥狀之一,給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對漏損控制的主體——供水企業來講,漏損造成了營業收入減少,運營成本增加,削弱了供水企業提供必要的延伸服務的能力和財務活力。
有效的控制供水系統的漏損,對城市的發展,水司的經營及生態環境均有積極的意義,這一點,也成為行業的共識。
從戰略角度看漏損控制
目前,供水行業在漏損控制上,從結果來看,是不盡人意的,體現在整個行業的漏損率長期居高不下,盡管缺乏詳實具體的統計數據,但從筆者從業以來多年的觀察,全國平均漏損率應在20%以上,與住建部提出的12%的目標相距甚遠。原因有多方面,但最根本的一條是:行業對漏損控制的本質是缺乏系統性整體性的認知,在實際操作上,往往陷入“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境地。
那么,漏損控制本質上是一個什么問題?好的漏損控制的都有什么特征?不好的問題又在哪里?這些問題是必須回答的。
筆者業余喜愛戰爭史的研究,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與日軍在華北的較量,展示了一幅成功的漏損控制的生動的圖景。1938年起,我華北抗日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華北敵后建立了眾多的抗日根據地,積極開展游擊站,給日偽軍以承重打擊,使日軍在華主力陷入戰爭泥潭,對于華北的嚴峻形勢,日軍連續更換了多任華北司令官,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1941年,岡村寧次接任多田駿,擔任華北日軍總司令,上任伊始,多田告誡岡村,八路很“狡猾”,皇軍大大的去,八路小小的有,皇軍小小的去,八路大大的有。可以看出,日軍面對問題是左支右絀,狼狽不堪。
岡村上任后,面對華北的嚴峻局面,很快調整了戰略戰術。首先,實行“囚籠政策”,以“鐵路、公路為鏈,據點為鎖”,把敵后抗日根據地分割包圍起來,形成囚籠,并不斷向根據地延伸,其次,將日軍集中,主要負責掃蕩,偽軍分散,主要負責情報與清鄉,最后,重整情報網絡與戰術體系,根據八路軍的活動和數量確定戰役規模。
通過以上措施,岡村迅速扭轉了華北戰局,造成了華北根據地的空前困難,1941年,我華北根據地面積減少80%,人口減少3000萬。作為同行,岡村的對手彭德懷是這樣評價的:“岡村是歷任華北司令官中最厲害的一個,是高明的戰術家”。
回顧這段歷史,并非是為鬼子張目,日軍在華北犯下罄竹難書的罪惡,我們永遠不能忘記。僅從戰術上分析,日軍是成功的,原因是很好的針對問題的特點制定了相應的合適的策略。不研究對手,了解其特點和規律,就不能夠制定有效的策略,就不可能把事情辦好。
小結
漏損控制問題也是一樣,很多情況下,我們被問題困擾,究其本源,是不能制定合適的策略,不能制定合適的策略,是我們無法定位問題的本質,毛主席指出,我們分析問題,不應從事物的表面現象來分類,應該從事物的內在聯系來分類,按這一思路,漏損控制就不再是一個管網的問題,也不是計量的問題,更不是管理問題,而是與崗村在華北遇到的問題類似,是一個戰爭問題,即反游擊戰問題,因為,游擊隊的問題與漏損問題有內在的象似性,即出現時間,地點及規模的不確定性。
(原標題:漏損控制的本質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