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综合在线视频-亚洲综合在线观看视频-亚洲综合视频网-亚洲综合色秘密影院秘密影院-日本三区四区免费高清不卡

當前位置:全球化工設備網 > 技術 > 應用實例 > 正文

論人口遷移流動與環境保護

作者: 2016年06月30日 來源: 瀏覽量:
字號:T | T
鄭慧王志剛(中山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廣州,510275)遷移流動的機制,概述了其對社會經濟的積極作用,并重點論述了人口遷移流動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針對與環境關系尤為密切的人口遷移和旅游型人口流動提出了消除或減

  鄭慧王志剛(中山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廣州,510275)遷移流動的機制,概述了其對社會經濟的積極作用,并重點論述了人口遷移流動對環境產生的影響,針對與環境關系尤為密切的人口遷移和旅游型人口流動提出了消除或減免其環境影響的措施。

  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是我國的兩大基本國策,這說明人口問題與環境保護問題在我國的重要性。隨著社會發展,人口流動逐漸增多,規模(流動人口數量、空間尺度等)也越來越大。人口流動在推動社會經濟進步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其它問題。人口流動對環境的影響應當予以充分重視和必要的關注。

  1人口遷移、人口流動與流動人口據第四次人口普查的界定,在本地居住未滿1年的移民就是通常所說的流動人口。廣義地,因業務、勞動、旅游、學習、開會、探親、訪友等原因短期離家赴外地活動的人們也包括在流動人口之列11.人口流動是一個動態概念,指流動人口的運動過程或狀態。人口遷移通常指由政府部門所組織的從原居住地搬遷到新的居住點的運動過程,一般具有長期性、永久性特點。

  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都是動態的,可合稱為人口移動。人口移動是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差異背景下的有場運動121. 2人口遷移流動的動因或機制白光潤等認為2“經濟發展水平和環境質量的空間差異形成了人口遷移的區域生態場勢”“人口移動是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差異背景下的有場運動。因此,可以說正是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區域差異拉動了人口的遷移和流動,而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需求則是形成人口遷移流動的內在動力。

  具體來講,人口遷移流動的動因除了有業務、勞動、旅游、學習、開會、探親、訪友等,另外還包括就業、政府行為、逃避戰亂與災害(環境惡化與自然災害)等。前者往往具有短期特征,一般屬于人口流動范疇,而后者則具有長期性特點,多屬于人口遷移。

  3人口遷移流動的積極意義或作用人口遷移流動的適度發展,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要條件。能夠促使人力資源按照市場原則合理配置,不斷推進各種生產要素在空間上實現最優配置,促進人口、資源和經濟協調發展,縮小地區差異發揮杠桿作用。具體而言,我國人口遷移流動的積極意義有:推動了產業非農化和人口城鎮化;滿足了沿海地區經濟高速增長對勞動力的需求;為內地疏散過重的人口壓力和發展經濟開辟了廣闊途徑;利于控制人口數量,改善人口素質。

  4人口遷移流動的環境影響原新4等根據環境功能屬性提出環境功能的四種競爭:數量競爭、質量競爭、空間競爭和時間競爭,“空間競爭是指人類對空間的過度占用導致過于擁擠從而產生不可持續性后果,如環境生態生態功能降低、物種多樣性喪失以及人類生存空間內部的擁擠等。人口遷移流動改變了人口的區域分布,使得遷入(或流入)地人口規模迅速擴大,不可避免地會加重該地區環境功能的四種競爭。

  對某地區而言,受自然環境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人口承載力(主要是人口數量、人口分布)和環境承載力(人均資源占有量、污染負荷量等)在一定時期內存在一個最優值和一個最大閾值,而且是相對不變的。但是,大量外來人口的遷入(或流入)必然會改變本地區人口與環境原有的生態平衡,甚至打破原有人地關系的空間格局,使人地關系趨于緊張。例如,青海省一些地區人口的大量遷入,遠遠超出生態環境容量,柴達木盆地1949年以來人口由1萬多人驟增至20多萬人,由于耕地嚴重不足,毀草、毀林、盲目開荒已造成嚴重的土地沙化和鹽漬化51.就不同動因的人口移動來講,以旅游為動因的人口流動和以政府行為為主的人口遷移具有更為密切的人地關系,對環境的影響也較大。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新的旅游區不斷開發,旅游型人口流動的空間也不斷延伸,旅游人口流動規模也日益增大,但由于開發過度和忽視環境保護,旅游區的環境景觀正逐漸遭到破壞,尤其表現在自然景觀旅游區。素有“京北第一草原‘美譽的河北豐寧壩上地區正被旅游開發者過濫開發,”百里連營的旅游村、度假村、跑馬場,不僅嚴重破壞了原有的草原景觀,而且正一步步加速著該地區生態系統的惡化,加深了草原生態脆弱區沙漠化的危機。16由政府組織的人口遷移是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1 1.大規模國土整治、生產建設重點地區間的不斷轉移,需要一定規模的由政府組織的人口遷移相配合。然而,由于人口遷移規模大、且多為永久性,因此移民遷建過程中以及對遷入地區所帶來的環境影響是非常突出的。例如三峽工程移民帶來的的環境影響包括1781:①移民將會增加庫區土地人口承載的壓力。三峽工程完成后庫區農田將會大量減少,其中淹沒面積23800hm2,再安置用地面積29000hm2.三峽庫區移民達113萬人9L根據開發性移民的方針,已移民地區基本上都是采取的“就地后靠”的方式,自1984年以來,庫區開墾荒山超過25萬畝,安置移民近20萬人10L②移民過程中的墾荒將會破壞植被,引發水土流失。③城鎮工業企業的發展將引發潛在的環境污染,特別是庫區水質污染。④城鎮移民遷建過程中存在遷建城鎮規劃人口和用地規模普遍偏大問題。

  人均建設用地達80~97m2,高于長江三峽工程水庫淹沒處理及移民安置規劃大纟綱〉規定的用地標準(城市80m2,縣城70m2,一類集鎮66m2,二類集鎮61m2)使庫區人地矛盾更加激化8L 5減小人口遷移流動對環境影響的措施人口遷移流動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戰亂與災害引起的戰爭難民、環境難民移動除外)消除其環境影響不能通過完全限制人口遷移流動來實現。林厚英等1111認為“未來很長一個歷史時期將會出現人口以東向西遷移為主”。因此,人口遷移流將會長期存在。要消除其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必須首先要通過制定、完善法規政策,規范人口遷移流動,使其有序化。

  目前重點應抓好人口遷移與旅游型人口流動環境影響的防治工作。旅游型人口流動,主要由旅游管理部門加強對所轄旅游景區的監管,根據景區承載量適當控制游客數量。

  人口遷移,應加強宏觀調控,作好規劃并確保規劃被嚴格執行,移民規劃的實施應緊密結合區域土地利用管理和持續發展。嚴格控制生態脆弱區的人口遷入,不遺余力地作好水土保持工作,嚴令禁止陡坡(超過25開墾。移民遷建區應適度地發展低污染或無污染的城鎮企業以及第二、三產業。通過改善社會經濟條件以避免二次移民。

  我國西部地區是典型的生態脆弱區,雖然人口密度低,但自然條件惡劣,土地生產力低,人口承載力小,生態破壞后難以恢復,因此,西部大開發要特別關注控制人口增長和資源開發中的環境保護,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放在首位12)。西部地區人口承載力低,控制人口增長應解決好兩個問題:一是本地域人口數量增長控制,二是外來人口機械增長的控制。西部開發在遷移方式上不宜以大規模人口遷移,應著重于東部人才西遷,在時間上以短時期為主。(編輯:溫武軍)

(完)

全球化工設備網(http://www.tupvw34.cn )友情提醒,轉載請務必注明來源:全球化工設備網!違者必究.

標簽:

分享到:
免責聲明:1、本文系本網編輯轉載或者作者自行發布,本網發布文章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給訪問者,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同時本網亦不對文章內容的真實性負責。
2、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作出適當處理!有關作品版權事宜請聯系:+86-571-8897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