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細胞轉錄組和甲基化組分析已經成為了單細胞研究的強大工具。然而,在單細胞中揭示DNA甲基化與基因表達的直接關聯還比較困難。這是因為細胞之間存在較大的差異,又不能同時檢測一個細胞的轉錄組和甲基化組。
加州大學范國平教授和同濟大學薛志剛教授領導團隊解決了這個問題。他們在五月五日的GenomeBiology雜志上發布了自己開發的新測序方法——scMT-seq。這種方法能夠同時分析單個細胞的轉錄組和甲基化組。
研究人員用這種方法對感覺神經元進行研究,揭示了細胞間的轉錄組和甲基化組異質性。不過,這些差異大多不是啟動子甲基化造成的。舉例來說,啟動子帶CpG島的基因,表達水平與基因體甲基化正相關。這項研究表明,scMT-seq可以用來檢測單細胞中的轉錄組、甲基化組和單核苷酸多態性信息,進而解析表觀遺傳學基因調控機制。
2013年,范國平教授、薛志剛教授和南京醫科大學的劉嘉茵教授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揭示了人類和小鼠早期胚胎的遺傳程序,并將自己的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雜志上。該項研究成果將在干細胞的純化、分類及臨床治療領域產生深遠的影響,也將為改善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提高人口出生質量提供幫助。
單細胞基因組學領域近年來發展得非常迅速,為人們揭示了復雜生物學體系的許多重要線索,包括微生物群落的生態多樣性和人類癌癥的基因組。今年一月NatureReviewsGenetics雜志發表的一篇重要綜述,全面介紹了單細胞基因組測序的發展現狀。文章的通訊作者是著名科學家、斯坦福大學生物工程系主任StephenR.Quake。
前不久,克薩斯大學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研究人員開發了首個用于單細胞DNA測序的突變檢出程序,Monovar。這一重要成果發表在四月十八日的NatureMethods雜志上,文章通訊作者是MD安德森癌癥中心的助理教授KenChen博士和NicholasNavin。Chen博士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隨后在Illinois大學取得博士學位。
作者簡介:
范國平教授,1995獲美國凱斯西儲大學神經科學的博士學位,1994-2011年初在麻省理工學院WhiteheadInstitute做博士后;2001至今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人類遺傳學系的終身制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在2009年起任同濟大學講座教授。他2007年起任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研究基金特約評審員,美國馬里蘭州及康奈迪克州干細胞研究基金評審員,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及教育部長江學者海外特約評審員,及Science,CellStemCell,PNAS、Neuron,NatureNeuroscience,HumanMolecularGenetics,StemCells等多約20本國際雜志的審稿人.
薛志剛同濟大學再生醫學系干細胞研究中心,同濟醫院干細胞臨床轉化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2013年,采用單細胞RNA測序技術揭示了人類和小鼠早期胚胎的遺傳程序,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雜志上。五年內發表論文20余篇,作為課題負責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兩項,多次作為科研骨干參與國家基金委、科技部973、863、國際合作等科研項目,上海市“曙光計劃”項目資助。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