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管網漏損管理是一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重重的長期綜合實踐體系,沒有一項技術能單獨解決問題的。”在2016首屆供水高峰論壇現場,水聯網技術服務中心(北京)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王志軍感嘆道。他用水聯網多年的實踐,分享了如何建立一個系統化的漏損控制體系。
以下為王志軍現場發言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2010年,王志軍帶領一支年輕的團隊進入這個領域,他感嘆,就像大年初一的寒冷夜晚,走在北京的大街上一樣,同行的人很少。6年過去了,現在行業真正開始重視管網的漏損問題。
王志軍表示,幾年來,有一個深刻的體會就是管網漏損管理是一項說起來容易干起來困難重重的長期的綜合實踐體系,沒有一項技術能夠單獨解決問題的。
建立一個管網漏損體系,對于水司來講,會面臨幾個困難:一是資金。二是人才。三是缺乏一個整體規劃,當然有做得非常好的水司,規劃做的非常好,但是畢竟是少數。四是陸續構建的各個獨立業務系統。
這些年來,水司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信息化能力,這對重新用新技術做管網漏損的管理是一件好事。
王志軍強調,要用信息化和現代化的技術來處理管網漏損問題,就要用真實有效的手段。這和醫院系統有異曲同工的地方,相當于醫療檔案和管理系統。通過各種手術和治療,來降低產銷差。
王志軍介紹,在2010年水聯網剛剛進入管網漏損這個領域,發現缺少同行者,這幾年走訪了十幾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學習和交流,從學習、實踐到交流、總結,發現這個市場上確實有很多需要完善、需要實踐的內容。漏損管控體系分為兩個方面:以信息技術為基礎的應用平臺,像LeakView®。以實際控制手段為基礎的現場應用,從開始到現在這些手段不停地在演變,這也就意味著一個企業要想提供專業化的垂直服務,必須要讓自己也成為這方面的專家,必須了解整個供水行業有多少新技術、有多少新的發明能用于解決漏損困惑。而以上兩者結合才能構成完整有效的漏損管控體系。
近幾年,水聯網開發了一個體系叫做LeakView®,王志軍介紹,LeakView®是專門設計用來進行漏損管理的平臺。這個平臺的主要工作分為為三個方面:物理漏損管理,產銷差NRW管理,運行維護管理。
設計這樣一個體系,其實也是在迭代的過程中不斷向前走。漏損管理是與整個管網的管理息息相關的。LeakView®根據水司不同的發展階段,建立GIS系統、營銷系統、大用戶水表管理、DMA管理、壓力管理、事件日歷和管網破損事故檔案管理系統等。希望把這些系統用有效數據和關聯數據結合起來,專門用于管網漏損。
這樣一個系統的建設,其實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數據整合。數據整合是產銷差管理的先決條件之一。建立這個系統,并不是要建成一個全新的東西,而是希望在水司現有的各種各樣的數據中找出能幫助他們分析產銷差,并找到漏損的原因。因此,會面臨各個企業之間建立的多種數據源,會面臨多品牌、多個供應商,每個供應商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統,還有多中傳輸協議。當面對這些東西的時候,會發現可能60%的工作都是對過去系統的整合和梳理。水聯網提出了一個目標就是在做這樣一個系統時,要為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個基礎,做一個統一的、開放的數據管理平臺,也希望以前用戶的投資得到充分的利用。
王志軍指出,整合數據后發現數據質量問題,我們不是數據的搬運工,當數據一關聯,很多事情就會自然凸顯出來。上圖是一個水量采樣的記錄,這樣一個水樣采樣記錄跟其它的對比發現它不停地變動,用戶說不應該這樣。因此我們去追蹤這個數據在哪兒發生的變動,發現同一個數據源在不同的日子中會變化。上圖是三個時間的變化,用戶說用了好幾年都沒發現,但是這種數據的整合在這個系統中是遇到最多的。當數據整合以后,按照用戶的需求,雙方可以協商怎么把數據呈現。王志軍表示,漏損控制系統不能只是數據展示,它要為客戶提供更多的幫助。
對于管網漏損來講,可能數據量并不復雜,但是如何發揮想象力,給用戶帶來具有想象力的數據分析,就是目前最需要做的。因為當大量的應用數據結合在一起后,會有想像不到的有效信息傳輸。
水聯網最近正在參加“十三五”國家節水規劃項目,這個項目最終會選定100個城市做漏損的管理和示范城市。項目專家組提出一個問題,現在的DMA系統在中國到底有多大規模。王志軍表示,這個事情很簡單,直接在現在的管理和運維的DMA體系中抽調1000多個數據采樣,直接能得出這樣的分析結果:在中國,現在正在實施的DMA的規模是以2000-3000戶和3000-4000戶為主的,這和國際水協曾經推薦的規模略有不同,而在實際工作中很多地區做的DMA的規模大概只有幾百戶。這是因為在實施過程中過于強調“簡單”,拿一個小區作為一個分區,其實這個方法不能夠真正實現我們做DMA分析漏損情況的代表,但是這確實是現實存在的情況。
水聯網關注并迅速掌握每一項新的關鍵技術應用。今年整合了兩項新技術,一是新的噪聲監測技術,能夠解決長距離、大口徑及非金屬管線漏損監測。另一個就是小于1秒的壓差感應式水錘預作用閥。
水聯網與供水企業共同建立管網漏損管理體系的過程中,共同探討客戶的真正需求,沒有一個水司的需求是完全一樣的,水聯網不只是做信息化服務的團隊,與水司業務管理人員一起定制開發是成功的基礎,聯合開發量身定制的管網漏損管理體系,過程中解決了使用習慣和培訓的困難。
王志軍介紹,水聯網幫助中國南方某城市做分區管理系統的時候發現一個現象。該城市的幾個郊區縣由自來水集團向其供水,在供水的過程中發現一個關于產銷差的扯皮現場。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情況下,水聯網的工程師只花了兩天的時間就幫助理清了關系,按照各自用水量的百分比分攤產銷差。水聯網現在跟中國北方某城市自來水公司實施一個項目,在這個項目中我們有大管網的分區和DMA的分區,還有壓力供水項目。
王志軍最后總結,沒有任何一項技術能單獨解決供水管網的產銷差或者漏損的問題,所以一定要和各種技術結合在一起,水聯網是一個掌握和熟悉各種漏損控制技術的團隊,提供植入水司業務的個性化服務模式。水聯網希望以漏損管理為切入,為供水企業提升服務水平。
(原標題:水聯網王志軍:用數據發現漏損管理的奧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