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表網 儀表產業】無論是計算機、傳動、測厚、儀表等控制系統還是ERP系統的維護管理,在西南鋁壓延廠最重要的“中樞神經系統”上,都需要他們付出不為外人知的辛苦努力。他們,就是今年首獲“全國工人先鋒號”稱號的西南鋁壓延廠電氣車間計算機調整組。
早一點解決設備故障比什么都重要 “設備出毛病是不挑時間的,大家的手機必須24小時開機,一有故障要第一時間到現場。”40多歲的班長羅文濤常叮囑的就是這句話。我們是有傳統的,從老班長開始,我們就非常重視以身作則,手機24小時開機,就是要讓心里隨時裝著自己管理的“責任田”。
羅文濤口中的“老班長”,說的是退休的肖福生。肖福生是調整組的第一任班長,在2015年底就要退休的情況下,肖福生仍堅持無論深夜白天隨叫隨到,加班到凌晨三四點更是家常便飯,就為了保質保量早日完成所擔負的1號氣墊爐改造工作。
技能水平高,總搶著干最難最重的活兒,現任班長羅文濤接過了老班長優良作風的接力棒。
說起羅文濤,剛剛從設備現場回到辦公室的計算機控制系統的“主力隊員”秦激光給我們講了一件讓他記憶猶新的事兒:去年有一次,壓延廠的“當家設備”2號氣墊爐出故障導致全線停電。如果不能及時處理故障,影響產量不說,還可能出廢品。
在現場泡了整整兩個通宵后,羅文濤和同事楊波、秦激光終于解決了故障。“其實羅班長可以不守在現場的,因為程序出錯,原本是應該我負責的事情。”秦激光說。
“兵頭”的優良作風影響的是整個團隊。由于設備故障不挑時間,雖然名義上是長白班班組,但調整組加起班來誤了飯點,誤了休息是常事,通宵作業也經常能遇到。但在他們的眼里,早一點解決設備故障比什么都重要。
每天都可能遇到新的挑戰 “僅僅是把任務完成了不算好。好的是要出色完成任務,要敢于創新創效。”這是班長羅文濤對班組工作的要求。
2015年,壓延廠1號氣墊爐開始進行溫控及氣墊壓力控制系統改造。這條1989年從美國引進的生產線運行至今,產品質量已無法滿足要求,需要進行全面改造。
改造調試時調整組遇到了第一個“攔路虎”,由于使用了西門子新型S7-1500作為主控PLC,變頻器均采用PROFINET接口的G120變頻器,編程環境使用的是博途V12軟件,大家以前都沒有接觸過,在對變頻器進行調試的時候,大家發現通訊沒有聯通,所有設備都無法正常訪問,調試無法正常進行。
沒有外援,只能靠自己摸索。通過反復實驗,大家發現每個模塊都有自己獨立的MAC地址。為什么不通過MAC地址的設置來確定每臺從站和變頻器在網絡中的標識呢?大膽提出自己的構想后,秦激光和大伙兒馬上開始動手實驗,并最終解決了網絡通訊問題。
“沒有資料可以查閱,沒有外援,全靠團隊自己的力量敲掉‘攔路虎’時的心情只有我們自己懂。如果請西門子技術人員來解決,又花錢又費時。”班長羅文濤深有感觸地說,很喜歡自己的工作,因為在這里每天你都可能遇到新的挑戰。
讓每個人都成為多面手 調整組13名組員,分管著整個壓延廠計算機、傳動、測厚、儀表控制系統以及ERP的維護管理,平均下來,每個系統其實也就只有兩三個人,人員如此之少,工作領域如此之寬,如何做到的?
“這是因為大家的工作雖各有側重,但每個人又都是多面手。”羅文濤打了一個比喻,整個控制系統是一個整體,如果說計算機系統是設備的大腦,那傳動系統就是設備的四肢,因此只有協作互助才能把設備維護好。一起學習,一起經歷,讓這個集體更加具有團結協作的精神。在調整組,正是依靠“傳幫帶教學體”把每個人打造成了多面手。
山丹是2011年分到調整組的大學生,五年歷練,這個當初對著系統就害怕的小姑娘己成長為支持工程師,去年,山丹還獲得了公司電工比賽的第二名。山丹說,這些成績都是師傅帶著在現場“拉練”出來的。
“說實話,剛來時,看著如此宏大復雜的系統覺得好高深,很害怕自己學不好。但好在每次遇到問題,師傅都會鼓勵我先嘗試獨立解決,遇到‘疑難雜癥’時再出手悉心指點。正是這一放一管,讓我能很快獨當一面,現在對這些‘高深’的系統,我已經不會再害怕了。”山丹的笑里透著自信。
“不跑現場是學不到真本事的。”帶著山丹跑現場,號稱自己已經老成了“師爺輩”的山丹師傅秦激光自嘲地說,我講問題很啰唆,但其實也就是想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訴年輕人,讓他們少走一點彎路,能更輕松地把活干好。
(原標題:打造“中樞神經系統”的多面手——記“全國工人先鋒號”西南鋁壓延廠電氣車間計算機調整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