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編在瀏覽儀器儀表行業的相關新聞時,看到數條關于西門子與中國企業、高校合作的消息。消息稱,西門子將在智能制造等領域與中國開展重點合作。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析,西門子如此大動作頻頻,將會為我國傳感器產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工業巨頭動作頻頻傳感器市場成香餑餑
隨著默克爾訪華之旅的展開,以西門子為代表的眾多知名德國工業企業與中國政府、企業簽訂了數十項協議。據國外媒體消息稱,此次默克爾訪華帶來的“高級經濟團”已于中國簽署價值27.3億歐元的協議。其中當屬西門子出手最“大方”。6月13日,西門子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簽署了延續全面合作的諒解備忘錄。西門子稱將響應“中國制造2025”戰略和“互聯網+”行動,積極與中國分享“數字化企業”技術和解決方案,支持中國的產業轉型與升級。西門子將以其在交通、智能電網、能源管理和綠色智能樓宇領域的技術與經驗支持打造現代化基礎設施;隨后,西門子又與中國中車股份有限公司展開合作,全力推動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有效融合,聯合打造智能制造、智能產品、智能服務和智能交通體系;6月14日,西門子分別與寶鋼集團、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電子信息產業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公司簽署了一系列協議,在鋼鐵、船舶制造、電子和航空航天領域實現強強聯手,布局智能制造。
不難看出,西門子想在如今中國巨大的智能制造市場分得一杯羹。我們都知道,對于智能制造而言,傳感器不僅是采集數據的眼睛和耳朵,更是高端制造、流程控制、聯網操作的大腦和心臟。不管是智能工廠的運行,還是工業機器人的應用,傳感器在其中的每個環節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全球領先的工業巨頭,西門子此次大舉進軍中國智能制造產業,必將對我國傳感器市場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國產傳感器如何突出重圍
如今,中國的傳感器產業已形成了從技術研發、設計、生產到應用的完整產業體系。近年來,我國傳感器市場一直持續增長,增長速度超過20%。專家預計,未來五年我國傳感器市場增長速度將持續在30%以上。目前我國已有1700多家從事傳感器的生產和研發的企業,市場規模預計在1200億元以上。但盡管如此,中國傳感器產業的總體水平,還是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國內尚無一套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傳感器設計軟件,可靠性遠低于國外同類產品。國產傳感器仍以中低端為主,缺乏核心技術和基礎能力,中高檔傳感器產品幾乎100%從國外進口,90%芯片依賴國外。但如今大熱的在智能制造領域中,應用到的正是被國外長期壟斷的高端、新型傳感器。
據專家預測,未來五年全球傳感器領域復合增長率將超過10%,亞太地區市場份額將持續增長,預計2016年將提高至38.1%。“十三五”期間,中國傳感器市場年均復合增長率將達到31%以上。這意味著,誰能率先突圍搶占中國市場,必將在傳感器市場中分得大蛋糕。全球跨國巨頭紛紛布局中國市場,在這情況下,推動我國高端傳感器技術發展成為了當務之急。
筆者認為,短時間內,國產傳感器單憑自身力量很難突破國外先進的研發技術。我國傳感器制造企業想要取得發展,應結合自身優勢與特點,可以尋求與國外優秀企業的合作,學習其先進技術,強化自身研發能力。同時,利用聯合優勢,可以與國內企業共同開發,占領更大的市場。
想要加速推進我國傳感器產業發展進程,國家政策的推動必不可少,例如政府通過制定發展規劃為我國傳感器行業的發展指出方向。在2013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加快推進傳感器及智能化儀器儀表產業發展行動計劃》中提出,要求到2025年,我國傳感器高端產品和服務市場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因此,未來國家必將重點發展傳感器產業,加強對技術研發的投入,引導國內科研機構對傳感器發展關鍵新技術的研究,推動我國傳感器行業的健康發展。
未來,在信息化時代的影響下,傳感器市場必將壯大。相信隨著政策和市場的雙重驅動,我國傳感器企業一定能突出重圍,打破國外產品壟斷局面,實現中國制造。(本文來源:中國儀表網)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