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某制藥企業污水站廢氣治理工程設計處理氣量為5000m3/h,采用高效生物滴濾反應器對含多組分揮發性有機物(VOCs)和惡臭(H2S)廢氣進行處理。該工程穩定運行后,所含四氫呋喃、甲苯和氯仿等3種VOCs濃度分別從進口的50~60mg/m3、10~20mg/m3、70~95mg/m3降至9.5mg/m3、9.4mg/m3、7.7mg/m3以下,平均去除率分別為85%、60%、90%;對進口濃度為70~85mg/m3的硫化氫的去除率可達99.9%以上。該工藝處理效果明顯、無二次污染,具有較明顯的技術經濟優勢,可為醫化行業廢氣治理工程提供示范和借鑒。
於建明(1975年—),浙江紹興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環境生物技術研究,先后承擔和參與了浙江省自然基金項目“生物負載電極降解氯苯類化合物的機理研究”、杭州市科技計劃項目“黑臭河道生態治理的微生物菌劑研發及技術集成”等項目的研究,發表學術論文10篇,其中被三大索引檢索論文3篇,申請發明專利項目。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各國對能源、資源的爭奪日益激烈,發達國家將大量能耗高、安全和環保隱患大的醫藥、化工等產業轉移到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限于工藝和技術水平,醫化行業生產過程中,部分VOCs會以反應殘液、容器清洗液等形式進入污水站,成為廢水中難降解的有機成分,并在調節、厭氧和好氧等廢水處理環節散逸至大氣環境。這些VOCs組分中多數具有“三致”效應,且會在大氣中發生光化學反應,是PM2.5的重要前驅物,危害人體健康和生態安全。
同時,硫酸根、亞硫酸根及其他含硫物質在厭氧條件下,容易被還原產生H2S等含硫惡臭物質,H2S無色劇毒、有刺激性氣味,是中樞神經系統中毒劑,嚴重影響人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生物凈化技術主要利用微生物的新陳代謝過程將廢氣中有機污染物轉化為微生物細胞質和簡單的無機物,具有凈化徹底、無二次污染及運行費用低等優勢,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根據荷蘭學者Ottengraf提出的生物膜理論,傳統生物法在凈化疏水性物質時,限于污染物傳質控制,處理效率普遍不高。高效生物菌株選育、高性能生物填料開發、新型生物反應器研制是亟需突破的三項關鍵技術。
本工程利用浙江工業大學生物轉化與生物凈化團隊選育的高效菌種、填料采用自行研發的ZJUT-4型生物填料、反應裝置為自主研發的板式結構生物濾池(ZL200610050347.2),各項技術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本工程將這些自主技術有效應用于制藥行業含VOCs惡臭廢氣處理中。
1工程概況
浙江某醫化企業主要生產抗凝血、抗抑郁及心腦血管類原料藥。企業污水處理過程中厭氧池、水解池產生的廢氣主要含四氫呋喃、氯仿、甲苯等有機污染物及惡臭H2S。企業對調節池與厭氧池上方的廢氣采用集氣罩進行收集,廢氣總風量為5000m3/h,廢氣平均相對濕度為80%左右,各組分濃度波動較大,具體濃度見表1。
表1廢氣濃度mg/m3
標簽:
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