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氣治理行業發展現狀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環保產業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建議報告》中表示,大氣污染治理主要領域在于脫硫、脫硝和除塵等,其中除塵和脫硫處于發展成長期,脫硝正處于發展導入期。目前脫硫行業已經進入產品同質化、商品化階段,競爭激烈導致市場價格呈下降趨勢。但火電脫硫領域行業集中度較高。
2014年當年新建投運火電廠煙氣脫硫機組容量約0.36億千瓦;截至2014年底,全國已投運火電廠煙氣脫硫機組容量約7.6億千瓦,占全國火電機組容量的83.0%,占全國煤電機組容量的92.1%。
隨著國內對火電廠大氣污染排放標準正式出臺,脫硝市場呈現大幅增長。2014年當年投運火電廠煙氣脫硝機組容量約2.57億千瓦;截至2014年底,已投運火電廠煙氣脫硝機組容量約6.87億千瓦,占全國火電機組容量的75.0%,占全國煤電機組容量的83.2%。
火電廠除塵行業近年來保持平穩增長,但隨著火電廠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提高和加強對PM2.5治理的呼聲提高,除塵領域將可能轉型升級,未來擁有核心技術的環保企業將有條件占據優勢競爭地位。截至2014年底,火電廠安裝袋式除塵器、電袋復合式除塵器的機組容量超過1.89億千瓦,占全國煤電機組容量的22.9%。其中,袋式除塵器機組容量約0.75億千瓦,占比9.1%;電袋復合式除塵器機組容量超過1.14億千瓦,占比13.8%。
二、大氣防治推進情況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環保產業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建議報告》中表示,2015年5月,環保部制定并會同國家質檢總局發布了6項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這6項標準涉及石油煉制、石油化學、合成樹脂、無機化學、再生銅鋁鉛鋅等。
至此,“大氣十條”要求制定大氣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的25項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已全部完成。
環保部披露的2014年“大氣十條”的考核情況顯示,完成情況較好的任務包括產業結構調整優化、清潔生產、燃煤小鍋爐整治、煤炭總量控制、油品達標供應、黃標車淘汰等,平均得分率在80%以上。
完成情況一般的任務包括建筑節能與供熱計量、大氣污染防治資金投入等方面,以及煤炭洗選加工、新能源汽車推廣、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建設、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應急體系建設、大氣環境監測質量管理等任務,平均得分率在50%——80%之間。
完成情況較差的任務主要包括工業大氣污染治理、散煤清潔化治理、機動車環境管理、秸稈禁燒等,平均得分率在50%以下。
2015年,環保部還會同有關部門,對各?。▍^、市)2014年度貫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情況進行考核,督促13個環境空氣質量惡化的省份采取整改措施。同時,環保部對減排存在突出問題的5個城市實行環評限批,對37家企業實行掛牌督辦,對脫硫設施運行不正常的火電企業扣減脫硫電價款5.1億元。
針對包括大氣污染在內的環境問題,2015年以來,環保部陸續對滄州、承德、臨沂、呂梁、無錫、馬鞍山等地政府主要負責人實施約談。僅在華北環保督查中心管轄區域,被約談后,滄州市29名、駐馬店市7名、保定市3名、承德市18名,共57名相關主要負責人被批評、警告、免職。
在這一系列強硬措施實施前的2012年冬,我國1/4國土面積、約6億人受霧霾影響;2013年,平均霧霾天數創52年之最;2014年,大范圍霧霾依舊頻頻造訪。
來自環保部的數據稱,到了2015年上半年,三大重點區域PM2.5平均濃度均實現了大幅下降。其中,京津冀同比下降22%,長三角下降16.2%,珠三角下降20.5%,74個重點城市平均下降17.1%。不僅是PM2.5,PM10、SO2、NO2平均濃度同比呈現明顯下降態勢。
2015年7月20日,環保部透露,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李克強指出,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初見成效,相關各方做了大量工作。下一步仍任重道遠,環保部要與有關部門和地方繼續加強協同配合,把防治措施一項一項落到實處,讓藍天更多,讓群眾滿意。
三、大氣治理未來研究重點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環保產業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咨詢建議報告》中指出,2015年初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專項試點工作已經啟動,目前進入實施方案編制階段。
“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專項實施方案(征求意見稿)指出,中國大氣污染來源多樣、成因復雜,大氣污染防治需要從重霾天氣的應對向大氣PM2.5和臭氧的協同防控轉變,控制技術重點需要從以往末端治理為主向全過程控制轉變,管理技術要求從城市向區域尺度的空氣質量監管轉變,這些都對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提出了新的迫切的需求。
這一專項工作是以支撐治理霧霾及光化學煙霧等大氣問題為總體目標,按照“統籌監測預警、厘清污染源頭、關注健康影響、研發治理技術、促進成果應用”的思路,加強大氣污染防治科技支撐工作頂層設計,完善協同攻關和成果共享機制,協同開展大氣污染形成機理、大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監測預報預警技術、污染高效治理技術、大氣質量改善技術策略等研究,提升大氣環境科學技術水平,促進先進適用技術成果轉化應用及產業化,為不同階段和地區大氣污染治理提供基礎理論和技術支撐。
專項的主要任務包括:統籌空氣質量監測預報預警研究,完善空氣質量監測技術及質控標準,建立統一科技信息發布平臺;加強對重點地區霧霾二次細顆粒物形成機理及擴散規律、影響霧霾和光化學煙霧形成因素、污染源解析方法等研究;加強對大氣污染與人群健康關系研究,加強大氣污染與心血管、呼吸道等疾病關系及臨床診斷和防護干預產品等研究;加強污染治理高效技術研發;開展重點地區大氣污染來源識別及區域聯防聯控技術集成研究等。專項的實施年限為2015年至2020年。
原標題:大氣治理產業現狀及未來發展方向分析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