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廬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處理規模為2×250t/d,主要處理生活垃圾和兩江漂浮物,裝機7.5MW發電機組。隨著新排放標準的實施,該廠原采用的2條干法脫硫生產線及尾氣處理系統,因在使用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需要進行技術改造,要求達到“修舊如新”的效果。其中改造工程量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是2套尾氣處理系統,改造后必須達到《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5-2014)的排放要求。由于改造工期自2015年7月下旬到10月初投入運行,時間只有2個月,要制定技術方案、拆除舊設備、制造和安裝新設備,尤其拆除后還有要調整的改造內容,又因現場的技術資料不全,原系統中還有與現有資料不符的情況,比新建系統要復雜很多,困難也大很多,時間緊,任務重。
1 技術方案
技術方案的制定是該項目成功與否的關鍵,尤其對原有的處理工藝和裝備要科學評估,還要考慮拆除舊設備的工程量及安全等問題,兩條線的公用設備都已完全腐蝕,必須重建。其中1號線的建設時間較長,處理工藝落后,腐蝕很嚴重,基本是要重新設計和建設一套尾氣處理系統。
根據桐廬垃圾焚燒發電廠現有的場地情況,通過技術評估確定改造內容。該廠的兩條干法脫硫工藝線應采用2號線的處理工藝,即“急冷反應塔+消石灰+反應助劑+袋式除塵器”,并采用統一規格的備品備件。
原1號線尾氣處理系統的“冷卻塔+旋風反應塔+消石灰+活性炭+袋式除塵器”工藝落后,腐蝕嚴重,雙塔導致系統阻力高、漏風大,難于正常運行,返料無法達到效果,床壓無法建立,并且袋式除塵器僅僅作為普通的除塵器使用,而真正的干法脫硫尾氣當中,除塵器應作為脫酸除塵反應器,故1號線無法保證尾氣達到排放標準要求,必須對原工藝進行徹底改造。內容包括:
(1)檢修加固并盡量保留前面冷卻塔外殼,增加雙流霧化系統,將其改造成急冷反應塔,并重做內部防腐處理;把旋風反應塔改為通道使用,降低整個系統的運行阻力和漏風系數;改造藥劑喂料并增加藥劑計量系統,減少旋風反應塔堵灰的可能性,同時將藥劑給料位置從原工藝反應塔喉口上部更改為除塵器進口煙道,這樣脫酸反應除了在塔出口煙道部分外,大部分會在除塵器內部進行脫酸和除塵,從而提高除塵器的使用效果。
(2)拆除原袋式除塵器的板件等,袋式除塵器除保留原鋼架外,其余全部更新,并在原基礎上增加過濾面積,提高濾袋的使用壽命并降低系統阻力;增加袋式除塵器灰斗料位的控制器和電加熱設施。
(3)一期改造和更新現有排灰系統及氣力輸送系統,理順現有的壓氣管路,2條線再增加1臺2m 3 氣包。
(4)檢修和疏通全系統非標管道,并對從省煤器出口到風機入口的非標管道進行全面檢修,對腐蝕嚴重的非標管道進行更換處理,對接觸煙氣的管道和設備內部均采用有機硅涂料(加有鋁粉)防腐處理。
(5)完善并檢修石灰倉和藥劑倉及其進出料系統和倉頂除塵器,更換倉頂除塵器。
2 尾氣處理系統改造的原則和內容
2.1 改造原則
技術改造后,桐廬垃圾焚燒發電廠的尾氣必須達到《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5-2014)。改造后的驗收標準見表1。
標簽:
相關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