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環保法的實施,水十條的頒布,以萬億計的龐大水處理市場掀開了面紗,整個水處理行業步入高速發展的黃金周期。海綿城市、地下水修復、城市黑臭水體治理等行業關鍵詞頻頻在“水十條”及相關規劃政策中被重點提及,可以說未來幾年將是我國水生態環境改善最重要的時期。下面對新三板市場中的水處理子行業的發展情況進行了梳理,并對掛牌的相關龍頭企業做了獨家盤點。
政策利好推動水處理市場發展熱潮
由于環保產業的特殊屬性,政策的推動通常是一個細分領域發展的第一動力。盤點2015年全年,為整治環境污染,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環保政策法規、條例,這些政策、條例中關于水的部分對水處理市場帶來了不可小覷的影響與震動。
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日趨嚴格以及政策天平向水環境治理的傾斜,對于水處理企業,尤其是眾多中小型技術企業而言,無疑是一個利好消息。具有高技術含量產品及服務的企業,將從提標改造及高標準的新建項目中分得可觀的市場蛋糕。同時,高技術附加值的企業也更容易獲得投資機構及大型環保企業的青睞。水處理行業的“大小”合作,“資本”和“技術”合作都將更加頻繁和緊密。
投資盛宴助力水處理行業騰飛
作為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的重中之重,水處理領域的市場相對成熟。“十三五”期間環保三大領域投資需求將達到6萬億元,其中水污染防治高達4.6萬億元,隨著水務領域投資細則的進一步落實,意味著水污染防治的萬億元市場將逐步開啟。
2015年8月以來,為進一步貫徹落實“水十條”,推進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國家發改委陸續發布18個省市的2015年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投資計劃,整體投資金額為264.89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為75.92億元,主要涉及項目包括污水處理、污水改造、中水回用、建設管網、污泥處理、垃圾處理等。可以預見,發改委下達的水污染治理投資計劃,必將開啟新一輪環保投資盛宴,迎來水處理行業發展新機遇,實現環境、經濟與社會效益的多贏。
數據來源:國家發改委水污染治理投資計劃
圖2 2015年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投資金額(18省市)
很顯然,這一目標的達成,僅靠政府投資遠遠不夠。18個省份的投資中,中央預算內投資僅為75.92億元,占總投資規模的28.6%。因此,地方財政及社會資本的投入意義重大。
在環境污染治理的各大領域中,水處理是公私合營運作實踐較早、利用較多的產業,政策和市場也相對較規范成熟。“水十條”中更是明文要求,水污染防治要采取環境績效合同服務、授予開發經營權益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加大水環境保護投入。這些都給水處理行業的騰飛提供了良好的資金基礎。
市場需求拉動水處理企業成長
中國水處理行業未來發展前景看好,主要影響因素在于兩點:一方面,國家政策控制下的剛性需求,主要表現為國家鼓勵推動水污染治理、推動節能減排實施、重視水資源循環利用、解決缺水地區飲水問題等政策引發的需求。而這些需求將主要促進循環水市場、中小規模的工業污水處理市場迅速發展。另一方面,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產生的內在需求,主要表現為城市改造升級、中高檔社區建設、人民對生活環境要求提升帶來的公園綠地建設等新增水處理需求。這方面的需求將主要促進雨水、景觀水處理和生活污水處理市場的發展。
具體而言,“水十條”針對水處理行業,將排放標準從一級B的國家標準提升為一級A,污水排放提標大勢所趨:一方面全國幾千座污水處理廠都面臨著提標改造,這意味著龐大的市場機會,預計在2016-2017年改造達到高峰;另一方面是廉價的污水處理費用終于有了提升的理由,給污水處理行業帶來了利潤空間。此外,海綿城市的建設需求,黑臭水體大流域、長周期、高技術的整治特性以及農村水務發展的巨大空白都催生出廣闊的市場空間,加速著水處理企業的成長成熟。
圖3 目前水處理行業的主要市場缺口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