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十二五”時期,上海檢驗檢測業務收入增長近一倍,年平均增長率15.8%。2015年度檢驗檢測行業年產值已達到164.20億元,同比上升15.2%。在第九個世界認可日即將到來之際,上海市質監局召開了“認證認可,通行世界”專題新聞發布會,會上表示今年上海將在世界認可日期間組織開展室內空氣質量檢測勞動競賽及開展檢驗檢測機構開放活動。
滬檢驗檢測行業年產值破164億 多元化檢驗檢測市場基本形成
今年上半年上海質監局會同上海市發展改革委、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等相關部門開展2015年度上海檢驗檢測認證行業資源統計調查工作,對上報的769家檢驗檢測機構和57家認證機構進行數據分析。
數據顯示,2015年度,全市769家檢驗檢測機構檢驗檢測服務營業收入164.20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14年增長15.2%。檢驗檢測機構共有從業人員47078人,實驗室面積181.62萬平方米,檢測設備原值127.24億元,當年共出具檢驗檢測報告1954萬份。
可以看到,上海的檢驗檢測服務業正處于如日中天的發展態勢,檢驗檢測服務已經覆蓋各個領域。其中,建筑工程和消防檢測、科技服務檢測、環境檢測機構數量最多,分別有183家、114家和113家;機動車安檢、衛生和食品檢測、農產品檢測等涉及民生領域的檢驗檢測機構穩步發展。檢驗檢測項目從傳統的制造業領域向高技術、健康保障等多元服務方面發展。
民營檢測機構發展迅速 敦促加大市場監管力度
報告中還顯示,與2014年相比,2015年國有機構數量占比從52.7%減少到46.7%,民營機構數量占比從32.3%增加到42.3%,集體機構數量從8.7%減少到6.1%,外資機構數量占比從6.3%減少到4.9%。從業務收入看,2015年國有機構收入占比從47.5%減少到43.8%,民營機構收入占比從15.4%增加到26.7%,集體機構收入占比從2.5%減少到1.6%,外資機構收入占比從34.3%減少到27.9%。
不難看出,國有機構繼2014年度市場份額下降至五成以下后,機構數量首次下滑到50%以下;民營機構也異軍突起,從機構數量到業務收入都大幅增加。我國的檢驗檢測行業已經由國有機構占據主導地位,轉向國有機構、民營機構齊頭并進,共同發展。
作為檢驗檢測行業的中堅力量,民營機構的重要性不容小覷,這更要求我國需要嚴格把關,加強市場監管力度。行業想要求得長足的發展,離不開良性的競爭。監管空白或力度不足,都容易引起行業內良莠不齊的現象頻發。只有加大市場的監管力度,才能有效進行資源的合理配置,鼓勵優秀的民營機構向前發展。
空氣質量成檢測首要對象 新型檢測技術迎來檢驗檢測產業全新契機
市質監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沈偉民在會上指出:“在檢測認證行業中,上海市民最關心的實際上是上海的空氣質量。”恰逢6月9日世界認可日,為了向社會普及室內空氣質量檢測科學常識,提高本市各室內空氣質量檢測機構和檢測人員的技術能力,市質監局將聯合市總工會,對上海具備資質的近90家室內空氣質量檢測機構,開展一次“勞動競賽”。
空氣質量一直為國家重點關注,環保部明確要求“十三五”時期環境保護要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重點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推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016年環博會,專業研究開發揮發性有機物(VOCs)等工業廢氣監測和治理技術的海慧環境攜帶“在線VOCs環境監測設備”亮相,該儀器是國內第一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在線監測設備;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和日本先進科學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研發了一種以石墨烯為原材料的傳感器,可將空氣檢測精度提升1千倍。空氣質量的改善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共同努力,新型檢測技術的研發將助力檢驗檢測產業迎來全新契機。
檢驗檢測為民生保障和城市運行安全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質監局將繼續貫徹落實國務院“簡化審批、放管結合、優化服務”總體要求,不斷深化檢驗檢測審批制度改革,降低檢驗檢測機構制度性交易成本;采取多種形式加強事中事后監管,規范檢驗檢測市場;推動檢驗檢測認證產業發展,提升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