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科學儀器的研發水平作為國家在自主創新領域的重要表現之一,一直備受政府部門關注。在我國經濟處于“減速換擋”的特殊時期,打破進口儀器長期占據國內儀器市場,提升國產儀器實力已成為當務之急。
長期以來,國產儀器與進口儀器之間一直處于貿易逆差狀態。《2015中國科學儀器行業發展報告》中指出,2015年,儀器儀表行業進出口總額676億美元,進出口總規模2003年以來首次下降。其中,進口金額414億美元,出口262億美元,逆差153億美元,創六年來新低。
國內市場需求疲軟,本國企業水平提升,導致進口大幅減少;國際市場的疲軟,既影響了在華三資企業高端產品的出口,又對本國企業中低端出口產生了一定影響。兩個市場疊加的結果,為進出口逆差的下降創造了條件。“行業規模小,專業分散,絕大部分企業的產品集中在低端”,是目前國產儀器企業的生存現狀。
與進口儀器相比 國產儀器屢受“排擠”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減速換擋”期,一方面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是產業升級、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然而,國產儀器卻屢受“排擠”,在我國許多科研人員的眼里,國產儀器價格雖然比進口儀器便宜,成本低,但使用壽命短,操作不如進口儀器便捷。這直接導致了大部分科研所寧愿高價購置進口儀器,也不愿低價配置國產儀器的困窘。
就技術參數而言,現有國內中低檔產品大部分可替代進口產品,但高檔產品的可靠性指標(平均無故障運行時間)與國外產品相比,相差1至2個數量級。在測量精度上,現有國內產品與外國產品一般相差1個數量級。據《2015-2020年中國儀器儀表用零件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了解,如今約1/3髙端儀器仍依賴于進口,另有1/3儀器的國產品牌與進口品牌的水平已完全相當。
國產儀器的發展不僅受到來自進口儀器的擠壓,同時受到了同行之間的挑戰。目前,低檔同質化競爭、招投標“遭排擠”、國外隱性技術壁壘制約等因素依然是當前國產檢測儀器處境尷尬。
探索改革創新 強化成果轉化
提高行業整體競爭力,繼續縮短我國儀器技術與國外先進技術水平的差距需要政府的統籌與扶持。
“十二五”期間,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共立項208項,投入經費總計120億元左右。2014年12月,國務院頒發了《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其中涉及到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要求中央財政的計劃管理要搭建公開統一的科技管理平臺,二是對現有的近百項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進行優化整合。堅持尊重企業自主決策,支持企業成為項目實施的主體。
2009年,北京市科委于啟動首都科技條件平臺建設。至今,北京市科委聯合中科院、北大、清華、中電科等高校院所及大型企業,整合首都地區743個國家級、北京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價值209億元、4.05萬臺(套)儀器設備向社會開放共享,促進了636項較成熟的科研成果轉移轉化,聚集了包括兩院院士、長江學者等高端人才在內的10403位專家,形成了儀器設備、科技成果和研發服務人才隊伍共同開放的大格局。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的建立,為推動國產儀器發展,提升中國科學儀器產業競爭力提供了重要的資源支撐。
供給側改革 打開國產儀器市場大門
科研創新和政策利好是優秀儀器的孵化器。5月20日,第四屆國產檢測儀器設備驗證與綜合評價技術服務推介會在北京舉辦,會場外,來自七家國產儀器企業的八臺儀器集中亮相,引人注目。2016北京科儀展,眾多國產品牌攜旗下的精品儀器出席展會,瞬間引起全場轟動。正是許多儀器企業的共同努力,為國產儀器帶來了新的“春天”。
同時,首都科技條件平臺才啟動國產檢測儀器設備驗證與綜合評價項目,搭建國產檢測設備廠商與檢測機構對接和交流的平臺,為解決國產檢測儀器市場推廣中缺乏權威的技術驗證數據和檢測方法的瓶頸問題提供一種全新的服務模式,為企業提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途徑。
對于科學儀器行業的供給側改革,要分兩步走。一是呼吁在國產儀器能夠滿足需求的情況下,盡量買國產儀器。二是國產儀器行業要轉型升級,走專精特的道路。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既是知識創新和技術創新的前提,也是創新研究的主體內容之一,創新成就的重要體現形式。因此,科學儀器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靠創新來引領。
2016年,圍繞“十三五”開局起步,聚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國各方面的要素生產力。遵循改革方案的指導思路,我國科學儀器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探索出適合我國現階段發展特點的道路。
標簽:
相關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