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越發展,生態環保越受重視。隨著公眾對生態要求的提高,全球環保產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逐漸成為支撐產業經濟效益增長的重要力量,并正在成為許多國家革新和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要目標和關鍵。但在中國,一方面國內環保產業潛力很大,但在市場爭奪中國內企業卻又顯得力不從心。
外資搶灘中國
最近,一個名叫道康寧的從事有機硅開發的跨國企業正瞄準我國的建筑節能改造。事實上,這對許多中國的環保企業來說,只能是“眼巴巴地看”,因為在不少新興的細分環保產業領域,例如環境檢測設備等,外來者憑借先期發展的技術及運營優勢,在中國市場上占據上風。
在國內的水務市場和固體垃圾市場,許多的國外環保企業都開始做得風生水起。
企業爭奪戰
近一段時間的霧霾天氣,使得“汽車尾氣、工業廢氣、燃煤鍋爐”受到格外關注。與此同時,作為用煤大戶,五電集團同樣感受到了巨大的環保壓力。“為完成環保責任書要求,公司今年機組脫硝改造任務較重,對發電量增長帶來一定風險。”華能國際在年報中表示。
環境壓力正催生出一塊巨大的“環保產業蛋糕”。但在巨大的誘惑下,國內部分環保企業一季度業績表現平平,有的甚至出現了凈利大幅下降。從事環境監測儀器儀表研發與生產的先河環保披露,在報告期內,為提高公司的PM2.5及灰霾空氣、水質監測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造成毛利率下降,凈利潤同比下降195.67%。
國內企業不惜砸血本贏市場正反映出其遭海外企業擠壓的無奈。
有消息稱,山東省曾公開招標的PM2.5監測設備的100多臺設備采購中,國內企業雖有競標,但無一入選,最終中標的是兩家美國企業。另據介紹,當前中國熱門的PM2.5監測設備超八成源自進口。
遭遇技術尷尬
對于國內企業現在遭遇的尷尬處境,北京節能環保促進會相關負責人解釋說,“目前,政府主要抓水電等重點領域,相應節能環保方案也是比較完善的,但其他有些領域還需要企業自己去做市場,而這些板塊也最容易讓發展較早的海外環保企業占得先機。”
在很多人看來,當前中國的環保企業競爭力弱主要表現在技術上。以PM2.5監測為例,國內方面在前年年底時才提出這一概念,然而類似監測在其他一些國家早已開始。
“外資企業的設備與技術都是現成的,對于沒有站在同一起跑線上的中國企業而言,顯然是處于弱勢。”有業內人士分析。另據介紹,有的國外企業為了搶到份額甚至不惜以虧本的價格銷售。
事實上,國內企業也迫切希望短期內做大做強。“前期的技術成本還是很高,單由企業承擔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另外還存在的現象是,以環境監測儀器為例,有的機構很迷信國外產品及品牌,采購習慣性地會選擇國外產品,這就造成國內企業很難打開國內市場。”一位長期關注環保產業發展的專家分析說。
國內企業待進步
有觀點認為,為促進國內環保企業發展,政府投入還是非常必要的。
“除了資金補貼外,在幫助企業拓展市場、推廣技術方面,政府也應該給予一定支持。”上述人士說。
當然,靠政府只能是暫時的,作為國內企業,要想打開市場,必須要找到自己的優勢。“我們了解自己的環境,這就是最大優勢。由于國內各地環境及污染情況存在差異,國內企業可以依據其了解的情況將研發產品更加精細地做到本土化,實現量體裁衣。”一位業內分析師如是說。
另外,為促進國內環保產業發展,經濟學家黃有光認為,國家應該根據企業生產對環境的破壞程度進行征稅,這樣一來被征稅企業自然會提高意識,完善節能工作,而環保企業也可以獲得資金支持。
(原標題:外資搶灘中國 中國環保企業只能“眼巴巴地看”?)
標簽:
相關資訊